早上刷微信公众号时,看到小马宋的一篇文章:《读书不用真无用,学而不习瞎学习》,读完之后,深有感触,由此也引发了我对于如何学习的一些思考,而我知道,写出来才是对思考最好的交付。
小马宋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一个问答文章,回答新年那天答应要回答的问题,那么问题是什么呢?
最好的成长方式?很多人说花了大量的时间去买课,听课。各种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往往听的时候很兴奋,听完没办法转化为生产力。最好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如何更好的学习前辈,同龄人的经验?朋友圈的尖子生的经验如何更好的内化为自己的本领?知道和做到之间的差距?
这不就是说的是我吗?我估计很多人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对号入座,而这也发映出绝大部分人学习的现状。我也深受其害,一直在苦苦寻求解决之道。我们花费很多时间,金钱买一些培训课程,往往听得时候很激动,获得新知的快感很足,想想觉得很感动,买了这么多课程,花费了这么多时间,付出肯定会有收获的,过后却又束之高阁,全然记不起之前学的内容。
“听听激动,想想感动,过后不动”正是现在绝大部分人所面临的学习现状。
从学习的效率上来看,这本身是一种伪学习,应该坚决抵制。
01 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
所有的学习,最终都要用到事情上去。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英语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如此大面积学习失败的例子,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大学4年,总共学16年英语,还是有众多人学不好,最根本的原因是学了没有用出来。反观那些从小成长在国外的人,并不需要多少的时间学习,就能很快的学会第二语言,原因无他,每天都在用。
所有的学习,最终都要能解决问题,不能以解决问题的学习,都是耍牛氓。
你最近正在读的书,是不是要解决你的什么困惑点?带着问题去学习或者读书,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你最近请教同事帮忙的场景,是不是要解决某一个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能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我们学习,一定是为了解决自己所面临有困难的问题,进而把学到的知识应用或实践出来,而不是为了在饭局上多一点谈资。
李笑来把知识分为“可繁殖的知识”和“不可繁殖的知识”,那些饭局上多一点谈资的知识大抵都是不可繁殖的知识,好比,中国有多少个省份城市,知道与不知道,对你本身影响并不大,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有5种写法”,也是一样的道理。
心理学上有一种“新年决定效应”,意思是说,新年之初,人总爱制定一些年初计划,今年我要去健身,今年我要读100本书,今年我要旅游很多城市,今年我要脱单……,第二年总结的时候,发现还得把年初制定的计划当作来年的计划,网上不是有一句这么调侃的嘛:
自己今年一定要完成,去年该完成的,前年未完成的,大前年的计划…
年初计划完不成,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但计划得太多,或者说你想要的太多绝对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读完100本书,这对于学习来说,本身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读完100本书,并不代表读完就掌握了书中的知识,读书也不应该以读完为目的,而是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做到能够应用出来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
02 学习的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个,学习必定是积少成多,由量变引起质变。
第二个,学习应该发生在任意时刻,任意场景。
第三个,学习必定是大量刻意练习的过程。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回答:我不害怕一年读100本书的人,我害怕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
小马宋曾经也在他的公众号里讲过他工作后学习的经历:
“我的第一份在广告公司的工作,虽然我想法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不多,对于广告创意的思路也很局限。那好,我用了一个笨办法,我就阅读大量的广告创意案例。那时,我和同事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德国的一本世界级广告创意杂志十年来的作品,从网上全部下载下来,一共是20000个顶尖的创意作品,我又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他们分门别类地整理成了10个PPT。而我则把这20000个创意反复看了三遍以上。当我看完了这些创意后,我发现,其实市面上大部分广告,创意方法都是来自这些经典的创意,无非变变形式而已。”
“同时,我也收集了世界上最经典的文案,全部抄写了一遍。大部分经典的文案我都是背诵或者能够复述。这时,你写文案的时候就有了各种不同题材和思路帮你。而我个人也在从事广告的6年间每天保持着阅读10个以上广告案例的习惯。”
剽悍一只猫猫叔也曾说自己为了锻炼自己的幽默感,把当年明月写得《明朝那些事儿》反复听了3遍以上,走路听,坐车听,睡觉听……
没有哪个人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没有大量积累,没有积少成多的过程,想突破必定十分困难。
正如现在好多写作的人一样,总是想寻找什么秘诀或者捷径来提高写作能力?心存侥幸的想避开大量写的这个过程,可连10W字都没写到,就想提高文笔,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呢!
然后说说第二点:学习应该发生在任意时刻,任意场景。
前几天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分享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引用到这里来:
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且是一种很重要的生活方式。
我认为,我们的学习,不应该只是发生在上学时期,课堂上才叫学习,下课后就不叫学习,打开书本是学习,放下书本就不是学习。真正的学习应该来源于生活的各种场景,各种时候。
前段时间,我和几个朋友在海底捞吃火锅,见识了海底捞的智能机器人送菜,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在当时,我脑海中全是在思考:
未来我们会不会也像服务员一样被人工智能取代?;
为了能够和人工智能竞争,现在我们应该做好什么准备?
我现在的工作稳定吗,以后会被时代淘汰吗?
生活处处都是学习的对象,不是有一句话说的好嘛:生活处处皆学问,细节之处见真章。
再举一个大家耳熟于心的例子:牛顿通过苹果下落发现万有引力
牛顿坐在姐姐的果园里,看见一只苹果落到草地上这一过程。进而激发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思考一个新问题:苹果会落地,而月球却不会掉落到地球上,苹果和月亮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呢?
之后牛顿看见小外甥在玩小球。通过小球的运动轨迹意识到月球和小球的运动极为相像。他发现有两种力量作用于月球,即月球运行的推动力和重力的拉力。正是在重力作用下,苹果才会落地。
牛顿首次认为,重力不仅仅是行星和恒星之间的作用力,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吸引力。苹果落地、雨滴降落和行星沿着轨道围绕太阳运行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一伟大定律。
苹果落地的现象,人人都看得见,可牛顿却发现了万有引力。反观学习,也应该是源于生活,最后用于生活。
所以,有一个必须得转变的观念便是:生活才是我们学习的教科书,而不仅仅只是书本。
最后,说说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本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艾利克森 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最后发现,无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因此还专门著作一本书,名字就叫《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一直给我们传达的观点便是:天赋和才华对于杰出人物的影响微乎其微(在最早期会影响一点点),真正的天才,都是刻意练习的产物,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对此,这让我的对学习的思考更加深刻,我认为,学习能力也是一种技能,也必须要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促使我们不断进步的首要方法,为什么那些上学时时常都在看书的同学一到考试反而不如那些没花多少时间的同学,为什么那些勤勤恳恳的员工像牛一样的工作十年,也抵不过10分钟的裁员,为什么那些花了大量金钱,时间买课,听课,各种线上学习,线下学习,最后还是学无所成,我认为,答案都在刻意练习里面。
03 写在最后
说了这么多,都是个人不成系统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最后,总结一下:
最好的学习方式:知行合一,知道做到!
最好的学习方法:刻意练习!
祝各位看官学有所成。
END
2019.1.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