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游子归来 一我之见 昨天
渚Key Sounds Label - CLANNAD Original Soundtrack
学期结束,是该整理内务了。我埋头打扫,忽看见放在柜顶的单反,已经想不起上次用它的时候了。吹开相机外套上的灰,记忆随风飘散,缓缓落下……
我是相信一见钟情的,我们在香 港九 龙湾的一个小角落中邂逅。再过不久就要回家了,我和父母走进最后一条街。他们已经买了不少东西,大包小包挂满了手指,像一个个移动的衣架,有妈妈的化妆品,爸爸的剃须刀,买给奶奶的保健药……父母一直在问我想要什么,决不让我空手而归。但是,看见琳琅满目的商品,我内心却没有丝毫的欲望。吃穿住行,衣食无忧,我只想简简单单,随遇而安。
“要不给我买本书吧,三联书店好像不错。”
“啊!那里离这里很远,不如下次去吧?你再想想其它?”
“没关系,我真的没什么想要的。”
老妈有些过意不去,不忍心冷落了我这个小跟班,于是又把我拉进下一个店铺。几番来回,我已经精疲力竭,老妈也有些失落,看我样子像是碰到一个怪物。
忽然瞥见一个昏暗的角落,里面泛着黄黄的灯,人影稀疏。不自觉就走到了柜台,就像哈利波特第一次走进魔杖店。
明明是杂货店的模样,柜台上却摆满了数码相机,一个个小巧玲珑,颔首以待。我眼前一亮,把玩着相机,厚重的机身有一种沉默的美感。经常看电影的我,对摄影有一种崇敬,觉得一张好照片的表现力要比文字更甚。我举起手中的单反,像是雅典娜的火炬,毫不犹豫的喊道:“妈,我要这架相机。”
老妈如释重负,一边解开钱包,一边笑着吐槽:你这家伙,专挑贵的,真是不好糊弄啊!
我为什么拿起了单反
我相信”一见钟情“,但是我认为它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直观感受。就像没有一个人会无缘无故讨厌一个人,我也不会无缘无故喜欢一架相机。
躬自反省,拿到相机的那一刻,我想象着拿着单反在校园的招摇撞到骗的样子。我可以参加学校的摄影社,借机和校花拍照;每当开会时,我不用呆坐在台下,可以来回走动拍照,然后趁机溜走……在取景框中偷窥别人,让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感,仿佛看见一个个赤裸的男人和女人,她们的秘密一览无遗:他们的每个表情,每个动作,细品都有味道。
我想,大概还有炫富的心理:年纪小小就拥有昂贵的玩具,足以让小伙伴艳羡不已。和大学生省吃俭用穿名牌衣服,带名表一样,每个人的潜意识都有攀比心。后来我不常用它,无疑是对人性的反感。
当然,除了被人生而有之的弱点所裹挟,我也有一些考虑。首先,我想记住。记住一切美好而容易遗忘的东西,分享那些感动和失落。其次,为了艺术。照片,尤其是黑白照让我很着迷,像一首诗,在时光和空间的深处静静流淌。最后,为了独处。我渴求一样东西,能让我一个人静静的钻研,在人潮熙攘的世界不感到孤独和无聊。除了读书,我还需要另一个伴侣。
我为什么放下了单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的思想,总是流于肤浅,所有的憧憬都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么多年来,那部单反不过是用来拍拍人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想是挂在脖子上的装饰品,勒得我喘不过气。
我也曾在旅游时背上这个铁疙瘩,那时候我才明白它的“重要性”。无论去到哪里,总想着取景构图,反而对目力所及的美景无视于衷;想要跑跑跳跳,玩闹嬉戏又怕弄坏了镜头。到头来,它连装饰都不想了,倒是个架在脖子上的镣铐。
曾想着,一个人背着单反到处走走,在路上,看美景。没想到,到头来却引来一个娇贵的玩意儿,处处啼闹,让人心猿意马。
拍照用来记忆,却发现根本没有记忆的必要。就像是老师上课,有些人会拼命的记笔记,有些人翘着二郎腿,舒舒服服的听课,感问谁的收获大?只有在听课的当下,你对知识的理解才最深刻;也只有活在当下,你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那些辛辛苦苦抄录的笔记,你未必会重温;那些费尽心思构图的照片,你未必会重看。你以为你记得,不过它们都被时光封存,被空气中的尘埃掩盖。。
总以为最美好的记忆应该留下,谁知,人的记忆自然衰退是有原因的。那些真正对你重要的东西是很难忘的,而不重要的东西也没必要去强留。在你结婚的时候,翻出初恋的照片,有意义吗?你最爱的人是你身边的那个女人,而不是那段青葱岁月;在你父母去世多年时翻出全家福,有意义吗?不过平添烦恼,就算沧海也会变桑田,人为什么总想留下足迹?如果没有遗忘的筛选,我们永远分不清对你真正重要的东西,每个人都会迷失在从前的回忆中。
就如史铁生所说:我们脑袋装的不是记忆,而是印象。照片,不过是你的刻板记忆,于你无益。你妈妈在你心中只是照片上那个白发苍苍,笑容和蔼的女人吗?她有自己的青春,爱情,梦想……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才成为了你们的母亲。她也许是你记忆中拿着鸡毛掸子到处撵你的恶人;也许是对着老爸大吼的河东狮;也许是每个星期在电话里唠叨的那个女人……但她不会是停留在照片上的那个女人,这是我们对一个人的偏见。
其实,要记住一个人,只要认真的和她相处就好了,何必留下那么多相处过的证据?她活在你的记忆中,某些方面会强化,某些方面会弱化,不可能是从前那个真实的人。我一直都知道,小时候我妈打我不留情,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偶尔还会男女混合双打。但我如今看来,她就是一个小女生,每天絮絮叨叨,不理她还会生气得落泪,何曾有当初半点凶狠的模样?要是此刻,你给我一张她小时候狠揍我的照片,意义何在?
记忆像是一条大河,我们乘舟而下,一泻千里。红尘滚打,历练增进,人的心境自然转变。曾经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不见山水,再后来我们又觉山水另有一番风味。而照片里的记忆是一泓死水,波澜不惊,臭气熏天,污了眼睛,浊了口鼻。印象是活,记忆是死,由死向生,踏浪前行,才是一个向前走的人。
流于肤浅,一厢情愿
现在想起来,我们总是流于肤浅,一厢情愿的思考问题。大家觉得学好英语就要多听,多说,莎士比亚却告诉我们它是一种文化,不生于斯永远学不好;大家觉得学好数学就是能做难题,爱因斯坦却告诉我们数学的本质是思维方式,揭示世间万物的规律;大家觉得经济学就是炒股搞投资,薛兆丰却告诉我们它是一种世界观。凡事都有一个与一望可知不同的真相——表象,不过是事物本质的冰山一角。
高中时曾有一个室友,生得一副英俊面容,人高马大,声线柔和。按理说,他有很潜力发展演艺圈,他也有心去做主持人。但我曾对他说:无论是去演戏,还是去做主持人,目前最重要的是多读点书。
他很不解,因为他正打算停课去上艺校,然后直接参加艺术生高考。在那里,他每天的学习重点就是如何主持,如何表演之类。我送他一段话:白岩松招收新闻记者有一个要求:你得懂得我不懂的的东西,专业最好不是新闻系。同行都很不解,觉得是扯淡。
“因为你不懂新闻,我可以教你,不懂表演也能很快学会。但是其它东西我教不了,你也很难学。”他的那些记者同行,譬如柴静,李咏之辈,哪一个生得沉鱼落雁?他们能成为中国最好的媒体人,凭的是自己多年来的读书积累,深度思考。单是一个新闻事件的解析与调查,就要有穿透表象的目光,更别提世纪初遇到的非典,汶川地震,奥运会……以上,都不是艺校能教你的。
无论何人何事,都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你可以想不到,但不能流于肤浅,一厢情愿的理所当然。承认无知,保持对事物的敬畏,是人类发展的刚需,也为人泰然的前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