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理想主义的光芒

理想主义的光芒

作者: 帅气的木小东 | 来源:发表于2016-05-01 20:20 被阅读0次

      很少有的体验是当你读一个人的文字,会感觉到满满都是情怀与故事,扑面而来的理想主义思潮。

      在决定做图书推荐公众号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在想什么样的书值得作为平台的第一只小白鼠。在书房里面翻了好几本,都感觉已经略显过时,于是干脆从最近看的书开始,趁着记忆还算新鲜,还都在脑子里。

      我第一次“见到”吴晓波,大概是在我高三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在腾讯微讲堂讲历代经济变革得失,那个时候他只是个不是那么有名的财经作家。可以讲那几节拍摄录制质量很差的网络公开课,是我选择经济学作为本科专业的初衷。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记得那个主讲人叫什么,直到2013年的时候,他将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出版成书,被我偶然购得才知道那个当年对我影响深远的人叫吴晓波。

         然而,那个时候他依旧不是那么出名。

      有一次,专业课老师要我们一学期看一本专业的书,我说我看过《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老师问:谁写的?我说:“吴晓波”他又问:“是干什么的?”我说:“是个财经作家。”我相信自从《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席卷大江南北后,已经不会有一个财经院校的老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了。

       言归正传,毕竟是图书推荐,这一次,我想推荐的是吴晓波与去年出版的一本散文集《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从小到大都已经读过了太多太多的文学大家的散文,老舍、沈从文、张爱玲.......可当我细细回想的时候,发觉他们并没有在我的脑海里留下多深的印象,很多都只留下了文学常识题,如鲁迅的第一本散文集叫什么名字,你一定答得出来。若我硬是要问,这本集子里有哪些文章,都是作者处于什么样的心境下写出的,我估计除了以文学为生的人外,应该很少能够有人能够答的上来。我们本就是不是和这些作者同时代的人,何必硬要装成老熟人的感觉。

      从文章排版上来看,吴老师的整本集子分为上下两篇,每篇会收录30篇的文章,篇幅有长有短,但就内容来说60篇的文章的数量已经可以算作是诚意满满了。文章大多数为其最近两年内的作品。吴老师本身是从事商业史和企业史报道起的家,因此其散文大多也是围绕其工作的内容展开的,会讲到很多的企业家的例子。对于喜欢财经的朋友来说,是一本极好的财经类入门书籍,文章内容也大多是近些年来,其对生活的或者一件事情的感悟与理解,有许多的哲学引用。也许是我看过的书不多的原因,我觉得这是我到现在为止看过最好的一本散文集。下面和大家分享两篇其中我喜欢的文章。

      自由与理想

      《自由与理想》是整本书的开篇之作,讲的是吴老师自己对于自由和理想的感悟,从他进大学听第一场大型讲座开始,一个哲学系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大声的说:上帝死了(这个也是吴老师各种讲座里最喜欢用的段子之一)从此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谈到因为不愿意割舍掉知识分子对于自由的追求,而拒绝各省级大出版公司入股商业周刊,最后创立了全部由私人股东组成蓝狮子出版公司。

      就像一篇文章需要一个故事主线一样,一本书也需要有自己的腔调。而这开篇就是整本书的思想灵魂所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有理想更要自由。不因为自由而舍弃理想,也不因为理想而束缚住表达的自由。书中这样写道:

      自由是世俗的,它不在空中,不在别处,它就在地上。作为一个读书人,你能否自由支配时间,你能否自由地选择和放弃职业,你能否自由地在四月去京都看樱花,你能否自由与富可敌国的人平等对视,你能否自由地抵制任何利益集团的诱惑,这一切并不仅仅是心态或者勇敢的问题,而是一种现实能力。

     与自由相比,理想则是一个人的自我期许和自我价值呈现的方式。千百年来,无数中国读书人为了理想以身相许,他们把自由出卖给帝王、党派或者豪门,试图换取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我看来,这是不值的。理想是一个“人生的泡沫”,可大可小,可逐步实现,也可以不实现,但是,自由不可须臾缺失。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我很羡慕能够拥有这样生活的人,能够有这样的心境和这样的能力,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工作,不必经常做二选一不可兼得的单选题。

      花开在眼前

      花开在眼前/已经开了很多很多遍/每次我总是;泪流满面/像一个不解风情的少年;

      花开在眼前/我们一起走过了从前/每次我总是写下诗篇/让大风唱出莫名的思念。

     我第一次看《激荡三十年1978—2008》纪录片的时候,是在高中升大学前的暑假,那时候的我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吴晓波,也不知道里面那个叫罗振宇的胖子到现在会因为一档叫罗辑思维的读书节目红得一塌糊涂,更没想到我会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会将整部记录片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的翻看七八遍。

     就文章本身而言,主要是记录了一些当年拍摄《激荡三十年1978—2008》的一些幕后工作情况,叙述了整个的拍摄过程。可以说这部纪录片也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片子以企业为主体,展示了改革开放30间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看到一家一家的企业倒下,也看到一个个的企业家的崛起,站在各个时间的节点上,我们看到整个历史像滚滚浪潮扑面而来。在这篇记录这部片子成型的文章中,吴晓波这样写道: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约请步鑫生事件的访谈人。

      步鑫生是20世纪80年代知名度最高的企业家,是当时企业大胆改革的典型。《人民日报》自创刊以来,报道量第一的先进人物是雷锋,第二就是步鑫生。可是80年代后期,步鑫生领导的海盐衬衫总厂因扩张快速而发生经营危机,他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步本人出走海盐,不知所踪。

     步鑫生现象最早的报道人周荣新是《浙江日报》的老记者,也是我一位相识十多年的师友,我请他到摄影棚讲述往事。那天,周老师坐车来了,在棚内,他告诉我,是步鑫生送他来的,现在步就坐在车里,但他不愿意跟大家见面。其实,过去很多年里,疾病缠身的步鑫生一直隐居在上海。

     “他心里有很深的结,因为当年的扩张是政府催促搞的,出了问题,却全部怪罪在他身上,不给他留一点后路和尊严,他觉得时代自己不公,他不能原谅。”周荣新幽幽地对我说。

      录像结束后,我送周荣新到大楼电梯口,然后从高处目睹他出楼,走近一辆半旧的黑色轿车,有一个穿灰色衣服的老者下车接上他。车子缓缓驶远,融入滚滚红尘。

     我突然意识到,在这场摧枯拉朽的大变革浪潮中,所有的当代中国人都被过裹挟前行,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并不是每一份付出都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回报,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激荡三十年”,它百色杂陈,一眼难尽。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前一年步老先生已然去世,不知其在人生晚年频频回顾起自己的一生时是一种怎样的复杂心情。

      不知道爱你在哪一天/不知道爱你从哪一年/不知道爱你是谁的诺言/不知道爱你有没有变/只知道花开在眼前/只知道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痴恋着你被岁月追逐的容颜。

     本来还想介绍一些文章,但是对于微信阅读来说近3000字的文稿几乎已经是阅读的极限,也留一点空间给大家想象吧。最后,我想引用一段吴老师,在《我的偶像李普曼》一文中的一个段落作为结尾也可以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他的习文风格,在表达对偶像的敬意时,他这样写道:

     你很难拒绝李普曼式的人生。任何一个行业中,必定会有这么一到两个让你想想就很兴奋的大师级人物,他们远远的走在前面,背影飘渺而伟岸,让懵懵懂懂的后来者不乏追逐的勇气和梦想。

     愿我们都有那么一天可以成为别人追逐的背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想主义的光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xl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