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吟诵
念诵 真正打开经典大门的钥匙——如何学习念诵

念诵 真正打开经典大门的钥匙——如何学习念诵

作者: 悦读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16-05-01 20:09 被阅读467次

    周波

    念诵 真正打开经典大门的钥匙——如何学习念诵之一

    壹  读经—吟诵—念诵

    感谢王财贵大师,我们知道了:读经。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只是“小朋友,跟我念”,无法完全把经典读好。

    论语一百,强调读、熟读的重要,并非真正诵读经典的方法。

    于是,我们在寻找。

    感谢徐建顺教授、陈琴老师,我们知道了:吟诵,素读经典。

    徐教授说,吟诵是中国人的读书方式。个人认为,吟诵更侧重于古诗词,更偏重于闲情逸志,或者说是更体现出文人的独特生活方式。

    相对于古诗词而言,更多的古文、经典,用吟诵似乎无法顺利、顺畅读下来。

    于是,我们继续寻找。

    感谢念诵,一种有别于吟诵,侧重于古文赋的读书方法。

    相对于吟诵而言,念诵具有重文气、快节奏、讲韵律的特质,正是其节奏感强,朗朗上口的特点,还原了古汉语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母语本真,因之,能够大量、快速、有趣地记诵经典。

    贰  关于念诵

    个人观点,吟诵侧重于古诗词,念诵偏向于古文赋。

    诗词与文赋有何区别?对此,有人这样表述:“诗词、韵文不能替代文言。它们不是寻常的说话,它们更适合抒怀。而文言文才是最接近寻常说话,最能充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既然诗词与文赋不同,那诵读的方式肯定不同。

    用吟诵的方式与规则,诵读古文赋,如太极似柔水,一唱且三叹,无法准确传达出重文气的古文赋的本真与特质。也就是说,用吟诵的方法诵读古文赋,不能完全实践祖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最最关键的是,相比于吟诵,念诵易懂易学。用念诵的方式,王财贵大师倡导的老实大量读经,完全可以实现!

    请看第一次接触念诵的家长、老师的体悟——节奏感强,读来琅琅上口。

    因节奏感强,便琅琅上口。

    因节奏感强,便抑扬顿挫。

    再復習一下佛山黃老師的傳奇。

    2015.12.17 神奇的讀書法:念誦

    我,一個四十多歲的人,似乎早已過了可以背書的年紀,居然可以背古文賦。今天,居然把《蘭亭集序》背下來了。

    2015.12.21 神奇的「念誦」

    前天候診的時候,試試能不能背《小石潭記》?哈哈,背下來了。現在能背十多篇《古文觀止》里的古文。

    暑假在濟南培訓時,向周老師說起要求自己孩子讀經典的困惑。

    周老師說:你要自己背。

    非常清楚地記得當時是怎麼想的:能夠讀讀經典就很不錯了,哪有本事背書?!

    今天的我,居然不知不覺的背了一篇又一篇,似乎不經意就背下來了。躺在床上,腦海裡呈現的是一頁頁的《古文觀止》。

    当初,黄老师曾这样深深体悟:读经典最难突破的是我们老师怕读,读得少——包括我自己。

    正是念诵,居然不知不觉地背了一篇又一篇。不只是读读,而是背诵。看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的念诵,的确是普通人突破经典难关的良方。

    叁  节奏,乃念诵之魂!

    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那些看上去晦涩难懂的古文,因节奏节律,因抑扬顿挫,顿时鲜活,生命质感。

    因之,第一次听到这么有节律的古文念诵,试了一下,琅琅上口,真的是不同以往。

    因之,从接触到古文念诵后,很喜欢这种方式,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因之,之前无法记诵的古文赋,在反反复复念诵与不知不觉中,一一笑纳。

    一位老师说:念诵真神奇,《爱莲说》、《陋室铭》读了没几遍,孩子们竟然会背了,重要的是背得很开心!

    感谢节奏感强,韵律优美的念诵。

    要知道,节奏便是古汉语与生俱来的特质!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据说是最古老的民歌,四句八字,本身具有强烈的节律。

    据古籍记载,最初的诗歌便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古汉语,特别讲究节奏,其音律、韵律更为讲究,用声律启蒙,便是。到后来,骈散结合、抑扬顿挫,节奏强烈、韵律优美。

    要知道,认知科学研究表明,语言发展和音韵感知具有相关性。

    当下最前沿的聚合技术之脑与认知科学,提供了最好的答案——母语与音乐学习息息相关。

    “美国范德堡大学的实验者对25位6岁儿童的节奏感和形态句法能力等进行了标准化测试,在控制儿童智力水平、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后,该研究首次证明节奏感知能力与儿童语言形态句法产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音乐和语言加工在神经认知资源上有重叠。从而证明儿童的语言发展和音韵感知具有相关性。

    法国艾克斯—马赛第三大学,让被试者在听见非真实单词之前,加入一段简单的音律先导,这段音律可能与该单词的音节匹配,也不可能不匹配。结果表明,匹配的先导音律使语言的加工进行得更有效、更快捷。这说明音乐与语言在脑加工机制上存在共通性,音乐对语言加工有着显著的影响。”

    正是这与音韵相关的节奏、节律,才让晦涩难懂的古文,琅琅上口,生命质感。

    正是这与音乐相关的音律、韵律,才会有这样的传奇——

    “我,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似乎早已过了背书的年纪,居然可以背古文赋。今天,居然把《兰亭集序》背下来了。”

    “今天的我,居然不知不觉的背了一篇又一篇,似乎不经意就背下来了。躺在床上,脑海里呈现的是一页页的《古文观止》。”

    居然可以!居然可以!!居然可以!!!肥天鹅不是传奇,传奇的是念诵。

    当然,念诵不仅是有节奏感强,琅琅上口这样的特点,更是——重文气、快节奏、讲韵律,具备这些特质,念诵才会让我们如痴如醉,乐在其中。

    感谢经典,也感谢我们自己。只要坚持在经典的路上前行,定会有一个又一个神奇的相遇。

    直到相遇念诵,意识到,苦苦寻找的学习经典的方法,卒有所获。

    念诵之神奇,在于打通了当下普通人诵读经典的瓶颈:诵读经典最难突破的是我们怕读,读得少——包括我自己。一位老师的切身感受。

    念诵其实不神奇,它只是还原了汉语言节奏明快,音律优美的特质,又特别吻合认知科学的研究结果:母语学习与音乐息息相关。

    ——念诵,是普通人,真的是普通人,打开经典大门的钥匙。

    念诵 为何要重文气 快节奏 讲韵律——如何学习念诵二

    壹  为何是重文气,快节奏?

    念诵,具有重文气、快节奏、讲音律的特点。为何重文气第一?

    韩愈《答李翊书》云:“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管仲有言:“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曹丕论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杜牧《答庄充书》论及:“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在此,好有一比。怀素狂草如骤雨旋风,运笔如急火流星。据说当年亲睹怀素挥毫作书的窦冀,这样夸张: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兴”是激情勃发,灵感爆发;“气”如脱缰野马,一马平川。忽然绝叫,已是纵横千万。如缺少了“气”和“兴”,是万万不能书法创作,尤其无法狂草。

    狂草如此,作文亦如此!气盛则言与声皆宜。

    贰  重文气,为何一定与快节奏匹配?

    念诵之魂,便是节奏。那什么节奏比较好?快,慢,或不快不慢。

    慢如太极,似吟诵,慢条斯理,一唱三叹。适合古诗词。

    快似狂草,如颠张,激情勃发,一气呵成。适合古文赋。

    为何快节奏,才能气盛,才可言与声皆宜?

    一方面是古文赋本身具备的。古文赋,单字成词,句法工整,诵来节奏明快,琅琅动听,充满节奏和音韵之美。

    其节奏,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等。

    其气韵,讲究骤雨旋风、气吞山河,急如流星、快似闪电。

    另一方面,得从人之心跳说起。

    成年人每分钟心跳大约是七八十次,但在60到100次之间都属正常。劳动时比安静时要跳得快些,女的比男的要跳得快些,孩子比大人要跳得快些,新生儿每分钟可以跳到150次。

    据研究,认真做完一套广播体操,每分钟心跳可能增加二三十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运动员,心跳达到每分钟一百七八十次。

    加快心跳的目的,是为了多送血液,满足身体的运动、劳动和特殊情况下的需要。

    因之,念诵时,心跳加快便是自然,与之匹配的便是快节奏、快节律。

    快节奏便气盛,气盛则言与声皆宜,激情勃发,纵横捭阖。

    叁   念诵之美,万万不可缺少汉语言的音律、韵律

    节奏明快,抑扬顿挫,琅琅动听,韵律优美,乃古汉语与生俱来。念诵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生命质感凸现,文章其义自见。

    而这抑扬顿挫,这轻重缓急,这琅琅上口,这优美音律,全是来自念诵本身。

    一般而言,念诵以平读为主,兼以重、轻、长、短、连读,同时这些不同的读法交叉重叠,更是变化万端。其优美音律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美哉,念诵!

    比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可以有不同节奏的读法:

    11   赵 钱 孙 李,周 吴 郑 王,冯 陈 褚 卫,蒋 沈 韩 杨

    22   赵钱  孙李,周吴  郑王,冯陈  褚卫,蒋沈  韩杨

    31   赵钱孙  李,周吴郑  王,冯陈褚  卫,蒋沈韩  杨

    13   赵  钱孙李,周  吴郑王,冯  陈褚卫,蒋  沈韩杨

    相比而言,11与22的断句与节奏,常规且平淡。31与13断句,节奏更明快,音律更协和,念诵起来,过瘾。

    当然,这与百家姓本身有关,类似乱码,前后左右都不搭,才有如此丰富的断句与节奏。

    再以《湖心亭看雪》(节选)为例,将念诵的基本读法加以说明。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叙述性交代,平读。

    读如:崇祯 五年 十二月,余 住 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重读,突出其大;“三”重读长读,突出时间之久。“俱”重读,强调所有的所有。

    读如:大 雪 三~日,湖中 人鸟 声 俱 绝。

    同时,可穿插柳宗元之《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叙述性描述,平读为主。重点是“独往湖心亭看雪”。“独”与“看”皆强调。

    读如:是日 更定 矣,余 挐 一 小舟,拥 毳衣 炉火,独 往 湖心亭 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其一,天,需强调与停顿。实则天与云,天与山,天与水,因之,天重读并停顿。其二,“与云与山与水”连读,不停顿。其三,上下一白中“一”重读,还可半长读。强调其目光所及,统统如此,全部如此:一白。

    读如:雾凇 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大雪三日,上下一白,整个世界便只是“影子”。湖中有哪些影子呢?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人两三“粒”而已。将这些字稍作强调,半重音,便凸现雪之大之大,且这些雪中物,雪中人之小之小。

    “惟”、“与”二字,稍作停顿。“而已”之“已”长读。

    读如:湖上 影 子,惟长堤 一 痕,湖心亭 一 点,与余 舟一 芥,舟中人 两三 粒 而已~。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大雪三日后之湖心亭,还能“见”到活物,自然“大”喜过望,惊呼“焉得”,便不容分说,强拉硬拽,英雄豪杰地,干!

    因之,“见”短读、快读,如吟诵中的入声,急促,发音便收,以示突然、惊喜。“大”重读长读,“喜”、“焉得”重读。“拉”,短读,才能显出汉子之霸道,男人之气概,非太极般温柔,非水袖般轻盈。

    读如:见余,大~喜 曰:“湖中 焉得 更有 此人!”拉余 同饮。

    正是这平、重、轻、长、短、连读,交叉重叠,高低起伏,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汉语言特有的节奏明快、音律优美,毕现。

    抑或,此乃念诵魅力之所在。

    念诵的基本读法及注意事项——如何学习念诵三

    念诵的基本读法

    个人观点,念诵的基本读法有:平、重、轻、长、短、连读等等,其中,平读为主,不同的读法有时交叉重叠。

    平读:一般是叙述性文字。 是念诵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读法。

    甲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乙  《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重读:文章、句子中必须强调或者突出的字、词,甚至句子。这是念诵中,运用较多的读法。

    甲  《郑伯克段于鄢》: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纯孝也”重读,且一字一顿,唯其如此,才能把作者想要表述的情感,完整完全,淋漓尽致在呈现。

    乙  《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报导,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如何论战,这是最关键,战胜之法定。因之,整句全部重读。

    轻读:难以准确描述,一般因文意,或人物行动、语言、心理而定。

    甲  《烛之武退秦师》: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这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其中“寡人”二字,轻读,以示诚意。

    乙  《前出师表》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二字,轻读,以示忌讳。

    长读:另一种强调的方式,唯其长读,方显文意。

    甲  《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长读。以示,宽宏大量,谓之宰相肚里。

    乙  《邹忌讽齐王纳谏》: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远”“思”,长读。以示,差得远,思得多且久。

    短读,亦快读。强调其急促、片刻、短暂,或突出人物性格,行动等等。读如吟诵之入声,急促,发音便收。

    甲  《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见渔人,乃大惊。”其中“忽”“见”,短读,以示突然看见。

    乙  《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整句都应快读,尤以“奔”“弛”“持”三字为甚。

    连读:根据文意,几个词、整句甚至一段文字,均用同一语速、方式呈现。

    甲  《小石潭记》: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其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连读。可理解为并列,排比等等。

    乙  《前赤壁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其中,“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连读,重读。把排山倒海,横扫千军之气势,通过连读加重读的方式,完美呈现。“ 固一世之雄也,”中的“雄”长读,“而今安在哉?”安在二字,轻读。

    这样,连读、重读、长读、轻读,交替运用,读来聚雨急风,电闪雷鸣。

    为何这样读,依据是什么?

    念诵的基本读法平、重、轻、长、短、连读,时而单独运用,时而交叉重叠,变化万端,气象万千,依据是什么?

    汉语言本身,古文赋本身!

    简言之,念诵的基本读法,是汉语言本身的特质,也是古文赋行文之必须。唯其如此,在念诵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变化万端、气象万千中,生命质感凸现,文章其义自见。

    下面以《狼》(节选)为例,说明。

    屠 大~窘,恐 前 后 受 其敌。顾~野有 麦场,场主 积薪 其中,苫蔽 成 丘。屠乃 奔倚 其下,弛担 持刀。狼 不敢 前,眈眈 相向。

    屠 大 窘,恐 前 后 受 其敌。

    前为屠惧,此为大窘。既是避免重复,更是多了一层含义,在“惧”的基础上,更有急迫、窘迫、迫切、紧急等等之义。之前还有“骨”,现在只有“命”了。

    因之,“窘”前的“大”一定重读,还可半长读。

    恐前后受其敌,是大窘的原因。“前后”既照应 “两狼之并驱如故”,含后面“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前后”二字须字字清楚,一字一顿地重读。

    顾 野有 麦场,场主 积薪 其中,苫蔽 成 丘。

    已无退路,此刻才注意观察身边、四周。可否这般假想,之前途中也有过积薪成丘,因手中有粮(骨),便无心。

    既然是观察,全方位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谓之环顾,乃必然。“顾”重读、长读,以示观察之全、之细。绝非随便扫一眼。

    苫蔽成丘之“丘”,重读。这是人狼大战一个重要的“地利”。也含后面的“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同时,也迫使团体作战的两狼,无奈分开。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这为狼最后失败,伏笔。

    屠乃 奔倚 其下,弛担 持刀。

    环顾之结果,积薪成丘,有了救星。立马决定:第一,奔倚其下;第二,弛担;第三,持刀。

    “奔、弛、持”三字,短读、快读,示急促,似吟诵之入声字读法,又似发音便止。同时重读,示强调。短读、快读强调之快速,如同田径中的百米飞人。

    整句,全部快速连读。人命关天,机不可失,一气呵成,谓之“一鼓作气”。

    弛,不是放下、卸下,是扔下、丢下。持,不是拿起,而是操家伙。唯扔下、丢下,唯有操,方显智慧、果断。

    这一环,衬屠之“黠”,含后文“狼亦黠矣”。

    狼 不敢 前,眈 眈 相向。

    出现这样的结果,便是屠“顾”四周之后,果断行动。什么结果?狼“不”敢前,“不”重读。尤其是“眈眈”二字重读,有成语“虎视眈眈”, 瞪大双眼看着屠夫。眈眈亦心理战。

    尽可想像,“六目”是如何眈眈,眈眈相向的。瞪大六只眼睛,此刻,愿意将瞪大眼睛,理解为抡圆了眼睛,比瞪更传神。

    少时,一狼 径去,其一 犬坐 于前。久~之,目 似瞑,意 暇甚。屠 暴 起,以刀 劈 狼首,又 数刀 毙之。

    少时,一狼 径去,其一 犬坐 于前。

    少时,就是少时、片刻,快速短读。问题也就在“少时”。两只狼,在“少时”这特定时间段,一直狼视眈眈,也不可能眉来眼去、交头接耳,为何就有了计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这才是狼真正的“黠”。

    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管做任何事情,它们总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敏锐的观察力、专一的目标、默契的配合、好奇心、注意细节以及锲而不舍的耐心,使狼总能获得成功。

    狼之习性如此!

    遗憾的是,这也是狼最终失败的原因,毕竟团体作战方显威力,现如今只得被迫分开。

    全文最后一段中:狼亦黠矣。容易理所当然地认为,的确是狼亦黠矣,请注意,是“亦”黠呀。

    久之,目 似瞑,意 暇甚。

    “久之”,与前“少时”相比,当然是“久之”,因之,“久”长读,以示过了一阵。“目似瞑,意暇甚”要读出狼之惬意、享受、陶醉,可以说是整篇文章中,舒缓的音符。

    当然,也暗写狼之“黠”,伪装功夫之了得。

    屠 暴 起,以刀 劈 狼首,又 数刀 毙 之。

    “久之”,明写狼,暗写屠夫。在同样“久之”的时间里,屠夫亦思考对策。对策便是:第一暴起,第二劈首,第三毙之。这是一个臻密完备的屠狼谋略,一个扣人心弦的霹雳行动。

    当然,是明写屠夫之“黠”。

    霹雳便是快,迅雷不及掩耳。因之,“暴”、“劈”、“毙”三字,一律短读,急促、半音。方是酣畅淋漓,亦是惊心动魄!

    第二回合,是人狼大战的关键与转折点。人黠、狼黠之辨,毋需多言。

    人之黠,在于利用地利。得地利,便可瓦解团队作战的狼。迫使狼,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这样,屠夫有了各个击破的便利。

    精妙处,还在于“久之”后,狼的假寐,惬意、逼真,屠夫的斩首行动,干劲利落,一气呵成。

    念诵的注意事项

    如同吟诵中有倒字等现象,念诵也有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不能拖音。

    念诵,讲究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比如“顾野有麦场”,处理成:顾野有麦~场。便是典型的拖音。

    尤其是四字句,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比如:《阿房宫赋》中处理成“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便是拖音。

    二、不能读破。

    仍以《狼》为例,说明。

    屠 大~窘,恐 前 后 受 其敌。

    “大”不重读,“前后”不强调,便是不能完全理解文意而读破。

    顾~野 有 麦场,场主 积薪 其中,苫蔽 成 丘。

    “顾”不长读,就不能将“顾”理解成“环顾”,前后左右观察。“丘”不重读,那人狼大战的转折点,特别重要的地利,就无法凸现。

    屠乃 奔倚 其下,弛担 持刀。

    整句不快速连读,尤其是“奔、弛、持”三字不短读,不快读,就无法将屠夫之黠,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刻是人命关天,秒秒必争,唯有快,更快,才能将地利转化为胜势,最终获胜。

    狼 不敢 前,眈眈 相向。

    “眈眈”二字,非一字一顿不可,且要读出用眼睛杀人的威慑。虎视眈眈,是也。

    读破的原因,也简单。对文本、文意的理解不到位,不准确,不深刻。

    而这又是念诵最具魔力、最吸引人的地方,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节奏鲜明,音律优美,便得益于念诵的平、重、轻、长、短、连读,以及各种读法的交叉重叠,千变万化,魅力无穷。

    因之,念诵的基本功便是,大量阅读,大声念诵,这样才能建立起文言语感,从而将大量的积累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念诵 真正打开经典大门的钥匙——如何学习念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xl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