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到一个电话,问我要蜂蜜。
是我前两天在朋友圈发了一则买蜂蜜的消息,可能朋友刚看到,就给身边的伙伴介绍,她的一个伙伴刚好需要,就找我购买了。
其实,我不卖蜂蜜。有蜂蜜的另有其人。是一个我去年在村里认识的小伙子,他去年开始养蜂,当年就割了400多斤,收入近5万多元。今年,尝到甜头的他,继续利用那里森林植被丰富的有利条件,扩大养殖规模。这个时节,刚好是收成的季节,我就顺便在朋友圈推一把。
能帮到他,我是非常高兴的。
去年在村里,我写了一篇公众号,列了一堆故事题目,就想通过文章能帮助村民销点农产品。题目很幼稚:
《80岁老人烤的酒,香》
《大山深处养蜂人》
《好客的大伯,孤独的身影》
《留家的孝子,老人的媳妇梦》
《记性不好的保洁员,干干净净的村庄》
……
这些题目,就是看到这位小伙子养蜂时想到的,当时我想,写一系列文章,把大山深处养蜂这个故事讲透,可能会让外面的人知道这里的蜜蜂和蜂蜜吧。后来我去头条号申请了一个号,专注在三农领域,其实就想写这方面的文章,可惜头条号一直没有运营起来。
我当时的想法有下面3个要点:
1、做抖音。定时发养蜂、割蜜、时令、生态小视频;
2、写文章。公众号,纸媒体,头条号等平台写文章;
3、做社群。吸纳消费者进群,在群里分享蜂蜜知识。
这是去年4月初的事。
还没做题,却先与蜂蜜结了一段缘。
蜂蜜是高价值产品,如果能做好,养活一家人应是很轻松的。这是我在家遇到另外一个养蜂人得到的一个印象。
去年春节,在表弟家遇到他的舅舅,就是个蜂蜜受益者。
蜂蜜舅养有百来箱蜜蜂,年割500~600斤原生态野花蜜。他的蜜根本不愁销,价格还好,有固定渠道,几个客户就包了。
据他介绍,养蜂投入的精力并需要太多,只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就OK了。
拓客方面,他有自己独有见解:不要多,要精,具体如何维护客户的,他不肯透露,回头还要找他去挖出来。
说实话,第一次知道野花蜜,第一次知道大山里,原始森林中能养蜂,而且蜂蜜价值价格还特别的高。
4月到在村里住下之后,看到这里的村民的房前屋后,零零星星的放着额那些木箱子,当时很奇怪。
接触到养蜂的小伙子后,才知道这是村民自己养殖的一箱箱蜜蜂。
小山村坐落在大山坡之巅,山体大,青山绿水,阔叶的杂树极多。四月芳菲,紫色的、红色的杜鹃花漫山遍野都是。
5月份,因为想看看怎样采蜂蜜的,我特地到养蜂基地体验,过了一把割蜂蜜的瘾。
5月的蜜刚酿不久,还不是那么好吃,量也不大。
这个期间蜜蜂采的花蜜大多是油菜、菜花等作物,也就是春花,不太甜,蜂农这个时节一般都不安排割蜜。
什么时候的蜂蜜最好,具有经验的养蜂人介绍,冬天的蜂蜜最好。
为何?
一是蜜蜂把蜜酿了差不多一年,留下来的绝对是精华中的精华。
二是秋末的野花如野菊花、五倍子、还有松针糖是蜜蜂最爱,采花酿出的蜜特甜特好吃。
这些,我是怎么知道的?是接触养蜂青年后才慢慢明白的。看着他一箱箱的侍弄,然后采割出成果,然后亲自品尝,感觉在村里发展养蜂很不错。
但是,与蜂蜜舅相比,万哥哥的销售还是有问题的,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销售管道,处于口碑相传的阶段,没有固定的粉丝。
我想帮帮他,于是到微信群求助,想办法。
伙伴们给我了很多好建议,包括写蜂蜜系列问题文章,写网络爆文销售,搭建专属社群维护,等等,这些都给我极大的启发,但是,因为村里的事务太杂太繁多了,一直没有帮上这个小伙子什么忙。
做的仅仅是通过发发朋友圈的形式宣传了一些,就几十斤吧,自己感觉,没用心销售,没搭建流程框架,渠道建立是不可能的。
幸好,一切都不太晚。
今年,县里发展林下经济。把林下养蜂作为了一个主导产业来抓,而且中心区域就在这个村子,这下他肯定迎来了新的机会。只要守住蜂蜜品质这个根本,靠口碑积淀,村里的养蜂产业一定能做起来。
这个冬天,一年一度的蜂蜜采割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就是销售。因为今年天气不算太好,产量比去年少多了。如果你需要,可以联系我哟,我可以帮你去抢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