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高适并不是知己,这是我看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感触。
首先,知己需要互相深入了解。
电影中李白会让高适陪他去江夏黄鹤楼葬好友、去登门寻求被举荐、去扬州去长安找他。高适因此领略到他的洒脱和才情、知道他身世,看到他的朋友圈子、生活状态。后来李白陷入父亲去世后的困窘、入赘遭到排挤、投奔永王,高适都不知道,因为李白没写信告知,高适也没主动打听,李白落魄时找到或遇到高适才一一诉说。
而李白对高适的了解呢?看他怎么跟朋友介绍高适。认识1年后说,就是那个一枪杀一贼的人,10多年后说,是边塞诗人,都是高适当时给李白印象最深刻的标签。
李白鼓励高适写诗,读到他的诗肯定他、为他开心。但高适更看重的是发扬光大高家枪法上阵杀敌。
高适在才华横溢、自带光芒的李白面前听的多说的少,反而跟晚辈杜甫说了自己家世、抱负,也许是感受到杜甫关心、关注。也许是觉得大家是同类人可以沟通,因为杜甫经历2次科举考试失败,还要努力。
第二方面,知己互相理解、认同价值观。
高适去扬州、长安看到李白声名远扬,但千金买笑、夜夜笙歌,不理解他不得重用的苦闷,不认同他这样消耗金钱和光阴。
后来高适反对李白入赘,不理解他为了功名不惜后代改姓,不认同他选择当大唐最看不起的赘婿。
而李白对于高适赴一年之约十年之约,感到莫名奇妙,即使一年之约是他主动提的,即使是他写信让高适速速找他的,他都忘得一干二净。他也不理解高适不想从文为什么还去当哥舒翰将军的掌书记。
第三,知己在对方心中有同等的份量。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让高适陪他去办什么事,高适都答应。李白的音容笑貌,深深印在高适脑海里。
但高适的意见和心情,李白不那么上心。他敬重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支持入赘,他便入赘。
电影中,李白几乎是高适唯一的朋友,高适特别钦佩他的才华。而高适只是李白众多朋友中的一个,而且不管论文论武都不是最出色的那个。
所以看《长安三万里》我感受到李白高适并不是旗鼓相当的知己。但不否认高适让逆境中的李白感到心安,李白也给高适截然不同的体验和启发,以至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
有的人并不是知己,也不必是知己,只要有善意、互相成就,都值得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