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到这样的一个小实验:“奥地利著名的生物学家劳伦兹对一只小鹅进行了二项不寻常的实验。
他把鹅生的蛋分为两组孵化。第一组由母鹅孵化,孵出的雏鹅最先看到的活动物是母鹅。后来出现的现象是母亲走到哪儿,它们就跟到哪儿。
第二组蛋使用人工孵化器孵化的,雏鹅出世后没有让它们看见自己的母亲,而让它们最先看到劳伦兹本人。
奇怪的事发生了:劳伦兹走到哪儿,小鹅就跟到哪儿,原来小鹅把劳伦兹当作“妈妈”了。
随后劳伦兹把两群小鹅放在一起,扣在一只箱子下面,让母鹅站在不远的地方。当劳伦兹突然把箱子提起时,受到惊吓的小鹅分别朝两个方向跑去:记住母亲的那些小鹅冲向了母鹅,记住劳伦兹的则朝劳伦兹跑来。
这就是生物学中常见的“印随行为”。
虽然这是发生在动物界的现象,但是也给了我们以启示。
那就是妈妈的工作不能由任何人代替,孩子的教育要由母亲来承担。
小动物出生之后都会本能地追随母亲,何况有情感、有思想的人类呢?
孩子不仅需要生理上的满足,还需母亲感情的投人。
现在很多母亲都是职业女性,也许没有很多的时间和孩子朝夕相处,你可以请别人代为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但是孩子的教育和平时的感情满足,这是一个母亲的天职,无论有什么样的理由,这个责任都不能推卸。
如果他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那么在他日后与别人建立信赖关系方面就会出现障碍。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第一个本能反应就是寻找母亲的乳头,因为这是他与世界的第一个紧密、安全的联系。
一岁半之前,孩子需要和母亲亲密相处,才能建立母婴依恋的安全感。如果这个时候,母亲不能照顾孩子,那么这种安全感将很难建立,孩子心里会充满恐惧。
后来劳伦兹又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刚出生的小鹅与外界隔离,过了几天再让别的动物去接近他,结果小鹅就再也不找妈妈了,即使母亲出现也不去理睬。
劳伦兹把这种现象称为“母亲印刻期”也叫作“关键期”。
现在的母亲大多是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其实这样做虽然自己轻松,但是却拉开了自已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虽然老年人对孩子的爱不能否定,但是他们的爱同样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大多数老人都喜欢安静不愿意外出,而孩子却是时时刻刻需要新鲜的刺激才能健康成长的,孩子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也需要他们不断地与外界接触,老人带大的孩子在认识事物、探究事物上的能力有限,这会让孩子视野狭小,缺乏应有的活力,不利于培养孩子开阔的胸襟和活泼、宽容的性格。这样长大的孩子,不善与人交际,很容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孩子是上天赐给母亲的天使,每个母亲都有抚育他们的责任,除了在生活上的照顾外,心理上的影响更加重要,而这也关系到孩子日后基本心理素质的养成。
所以,自己的孩子最好自己带,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母亲的职责,把孩子交给谁都不如交给自己,自己为孩子负责。
作为母亲,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这将是母亲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会成为一个母亲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