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作为一名观察员参加了一次班会。当我到那儿的时候们已经一切就绪,已经开始进入解决问题阶段了。他们讨论的问题是一个没被说出姓名的同学没有征得亚历克斯的同意就拿走了他的铅笔。主持班会的学生让大家传递用做发言棒的小企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开始的时候,提出的建议都是后果性的“让她课间休息时待在教室里。”“老师可以把她的桌子挪开。”
我很快就明白了,每个同学都知道谁是“犯错”的人,尽管没有说出她的名字来。而且,看来很清楚,她是个“惯犯”些孩子都“厌倦”了处理她。她坐在自己的椅子里,渐渐地越缩越小。
我问全班同学,他们对这个问题是否愿意考虑另一种方法,我作为他们的顾问或许可以提供。他们都很急切地想听听是什么主意。我不认为有谁喜欢让别人感到很难堪。我向他们指出,尽管他们没有说出那个同学的名字,但他们都知道说得是谁,连我也已经知道是谁了。他们点点头。我问他们,能否猜一猜乔安娜听了大家的建议后,感觉会更好还是更糟。大家认为乔安娜或许会感觉更糟。我于是提醒全班,大家已经同意在班会上要“帮人”而不是“伤人”,并且建议他们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关注逻辑后果。解决方案是以一种有助于他人的方式解决所发生的问题的方法,而且,在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全班同学能够想出如何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的办法。我问乔安娜和全班同学,他们想不想试试看。他们都赞同,并且开始重新提建议
这次,他们提出的建议包括:“她可以问人家借铅笔。”“我们可以做一个铅笔库给全班用。”“她可以用别的东西去交换铅笔,等用好了再换回来,这样亚历克斯就不会担心铅笔拿不回来了。”
看着乔安娜在她的椅子里逐渐“涨大”了起来,真是令人惊异。等小企鹅传递了整整一圈、想要提供建议的同学也全都发过言之后,我支持主持班会的学生问问乔安娜和亚历克斯愿意选择哪个方案。记录员宣读了建议清单,亚历克斯和乔安娜都愿意接受“借铅笔时要先问”这一建议,而且他俩会在一星期以后向全班汇报这一方案的执行情况。
这个方案是明白的、尊重的并且令人鼓励的。问题就此得到了圆满解决。旁观整个过程给我的震撼是,亲眼看见乔安娜的“缩小”和“涨大”。之后我想:“这一班的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我的感觉是,这个“惯犯”也许是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全班的支持和接纳。她似乎被这个“先问再借”的简单建议赋予了力量。
她以后还会遇上麻烦吗?很可能。但是,她和她的全班同学现在已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且这一方式所传递的信息是“你是我们中的一员”,而不再是“你不是我们中的一员,你要被驱逐出去。”
结论:这一方案看似很实用,但具体适不适用,只有试过之后才知晓。马上开学了,有的是机会,有的是问题,吸烟啦,逃课了,迟到了,不跑操了......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一一实验,然后写实验报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