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公司老师一起在一家企业做销售咨询辅导,引发了我很多思考,我大学毕业的时,心浮气傲,以为自己学了商科,就可以傲视群雄了。我毕业的时候是2005年,那时候工作非常好找。我精挑细选,定位是进入咨询行业。于是,我高高兴兴去跟老师说了我的想法,结果是老师一顿臭骂,迎头一棒。老师说:你扎扎实实在企业先工作10年,如果能从基础做到高层,你可以进入咨询行业。
现在回头想想,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幸亏没进入到咨询行业。试想下,如果没实战就进入咨询行业,他做的模式,他做的培训,不知道要坑害多少企业。为什么呢?一个不懂商业运作的规律之人,能给企业指手画脚吗?
在美资企业,从基础前台一直提拔到人事行政总监,掌握了太多企业的细节, 眨眼睛做了六年,我想我有资格去做咨询了。但是,我仔细一想,应该去民企看看,结果在民企又呆了五年。因为,在中国做咨询,一定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量身定做方案,提炼中国管理模式,所以我的MBA毕业论文想法设法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现在很多咨询师不分青红皂白,今天要导入华为的管理,明天要导入阿里巴巴的管理,后天又要导入日式的管理。一个不研究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研究企业的环境,不深入研究人性,不研究商业社会的底层运作逻辑,就生搬硬套导入某种管理模式,真TMD的扯淡。
昨天与王总聊天,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现在老板最关心的三个问题,一是销售,即怎样把产品卖出去,销售是离钱最近的地方;二是产品研发,有自己核心竞争力,三是人才,即怎样找到适合的人
而离钱比较远的地方是:精益生产,体系建设,标准化建设,文化建设等。这些事情不但不能立竿见影的,而且还可能吃掉了企业的现金。特别是精益生产,咨询师做的很累,老板也做的很累。因为投入和产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精益生产你要搞5S,要不要人去维护?你画几条线,要不要人去维护?你搞目视化,要不要人去监督?你制定的标准,要不要人去培训?等等。这些投入是巨大的,而且见效很慢。那这些要不要做,要做,这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我05年进入美资企业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标准化部,因为搞ISO就弄了这个部门。后来上ERP,就搞了信息部;再后来,办了期刊,就搞了文化建设部;再后来,又搞精益生产,整了精益生产部;再后来,又搞了统计部;再后来,又搞了物流部等等。所有的事情都要一步步来,打好基础是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