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科沃斯教授提出“教学即研究”的教学思想。她倡导教师要去倾听学习者,并让学习者告诉我们他们的思想,而不是把事物解释给学生听。也就是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做研究,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
从广义的视角来看,教学设计研究不仅倡导教师用研究的方式组织教育教学的有关活动,还应当研究教学的全部要素,不断探寻为什么要研究教学,应该研究什么和教学,怎样进行研究等基本问题的时代答案和自己答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教师确立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是提炼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策略。
按照广义教学即研究的方向,从理解国家意志,把握学科结构和尊重认知规律等面出发思考与教学价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对应的,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等基本问题能有效保证,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生根。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有关创造素质培养的论述中,就使用了核心素养。意思认为,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创造素质的核心素养。教育部在2014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各阶段,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的要求之后,核心素养变成了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成果井喷之势涌现。2016年9月和2018年1月先后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相关研究成果中,核心地位是新时期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程标准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化学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从理论上说,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支持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应该从属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被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包含。然而,有研究表明,化学学科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化学观念与平衡,思想以及物理的学科的物理观念,生物学科的生命观念,都不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中。
其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对应化学学科特有的观念,元素观、微粒观、结构观、变化观,以及纯属于变化观的定量观、守恒观、平衡观、能量观等化学观念,他们与物理观念,生命观念以及学科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一起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在内的科学精神素养的基础。
虽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但从许多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素来看,其中并不直接包含知识层面的内容,对此,有人质疑,难道知识就不是素养?没有学科知识哪来学科素养?余文森教授则认为,这实际上就是把知识与素养关系问题。因为教育无非是讲已经学过的东西,疑问后所剩下的部分,其中遗忘的是具体知识,剩下的才归属于素养的观念、品格和能力等范畴。
实践表明,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因为学科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的,简单的复制记忆,理解和掌握是不能形成素养的。学科活动意味着对学科知识的加工、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内化、转化、升华,但是没有学科知识为载体,无法进行相关的学科活动,更无法内化转化和升华为学科素养。所以,素养为本的科学课堂教学必须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所组成,而且其中不同的知识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能支持不同类别和不同水平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课程标准将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五个要素和四个水平,正是由于不同知识的教育价值不同所决定的。对于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要素,在不同观察者眼中,有着不同的相互关系。吴星教授认为可以表示成1+4的四面体关系。其中,学科探究和创新意识在中心位置,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既有化学学科探究为载体,又是化学学科探究的研究内容和思维视角。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探究形成的的思想方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化学学科探究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维度的重要成果。王后雄教授认为,五个要素分属思维、实践和价值三个不同层面,呈3+1+1的支撑关系。郑长龙教授则以哲学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一般过程为依据,认为五个要素分属实践、认识和应用三个不同阶段,呈1+3+1的递进关系。
其实不管怎样进行观察和分析,同一学科的核心素养要素之间总是呈现互补关系,反映学科教学在核心素养、目标功能与价值等方面的全貌。正如课程标准所描述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要求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进一步解释了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之,只有厘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以及学科内部核心素养的关系才能正确理解国家意志。准确定位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并用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保障素养取向学科教学的真正实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