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作品如何伟大,其实很多名家都说过,因为他“经得起一再重读”。但在读毕飞宇的《小说课》之前,我真的是不理解的。我们不理解不是因为我们不认可,而是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自己在伟大作品之前的渺小。毕飞宇在这本书里面讲的大部分小说,我都读过,然而他讲到的点,却大部分是我看不到的。所以阅读经典是需要学习的,是一种能力。对通俗小说和文学小说的界定,其实是对读者能力的界定。我们不喜欢读经典,不会读经典,不过是耻于承认自己阅读能力的缺失。
因为阅读能力的缺失,我们被经典拒之门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读过,和读过却不能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首先要能够第一次被这部作品吸引,也就是被它接纳,让它给我们发了号码牌,才会有机会去驻足观察,去领略和思索,去一再重读,直至接近和理解作者的表达,直至我们自己在这其中获得乐趣,达到写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双赢。
毕飞宇这样一本本应该是条条框框的教科书,硬生生让他写成了一张放着许多彩蛋的寻宝图。不但不枯燥无味,反而让武林人士读起来欲罢不能,如痴如醉,心而往之。主要原因是他不断刺激我们的兴奋点,告诉我们许多“通关秘籍”。看他的书我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许多我以为我读过的故事原来我们从未走进去过,只是在门口溜达了一圈,看到了门口的石狮子,留下了“到此一游”四个字。在他的讲述下,那扇门终于推开了,文本于是在纸面上立起来,呈现了一个和我们之前认识的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比如讲林冲夜奔那场,我们读故事的时候只密切关注林冲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过程,毕飞宇却只娓娓讲述在这段情节中,“风”和“雪”的作用,仿佛偶然地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然而最后又峰回路转地指出,“风”和“雪”如同诸葛亮借来的箭,是设计好的。小说有内在的逻辑和冲突性,一切都是按计划走的,一切都是必然。在读水浒的时候,林冲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但被毕飞宇一分析,无论是林冲被欺辱时的忍气吞声,还是他决定落草时的果决冷静,都显得阴霾可怕。我于是思考初读水浒时,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林冲?因为他和大部分人一样,是入世的普通人,是我可以理解的范畴。他不同于天真烂漫的李逵,也不同于江湖风流的燕青,更不同于心思深沉,怀着曲线救国梦的宋江,他的世界有着严格的秩序,他不是不知道他所处的环境的残酷,却心甘情愿在风刀霜剑中攀爬。他忍耐了这么久,最终还是前功尽弃,他的落草比任何人的“上梁山”,都更具有戏剧冲突性,但他一旦选择了这条路,他就决定再不回头,和前半生的一切都划清界限。所以在招安问题上,他表现得比任何人都抗拒和决绝。我本来觉得我懂他,他最好懂,他是我们在日常中就会遇到的人,但读到毕飞宇说“林冲一连杀了三个人,却不是激情杀人,他的内心一点都没有乱,按部就班的:先用仇人的脑袋做了祭品,再换衣服,再把酒葫芦扔了,在他扔掉酒葫芦之前,他甚至还没有遗忘那点残余的冷酒”,指出林冲有多么变态,多么可怕。这些都是我之前没有看到的,用现在的话说“我又认识了你一次”,大抵是这个意思。
解读莫泊桑《项链》的时候,我们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总会轻轻松松得出一个结论:此文是对腐朽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揭露。其实我们真的需要像毕飞宇这样的中学语文老师,不按部就班人云亦云,用一句标准答案封杀了我们所有的思考。毕飞宇幽默地说:如果不去读小说,仅仅依靠课堂,你会误以为所有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是同一个写作培训班出来的,他们类属于同一个合唱团,只训练一个声部。摒弃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仔细阅读故事,我们虽然会为工薪阶级玛蒂尔德的十年辛劳和上层阶级的弗莱思洁的一条项链这样残酷的对等而感叹,更难以接受项链是假的的悲剧,但我们可以在故事里,读到玛蒂尔德和她的丈夫路瓦塞的诚实和勤恳,面对犯错误后的惩罚,他们没有逃避,也没有投机取巧,而是选择勇敢面对。他们为此付出十年青春,还清债款,收获的是心安理得。这样的社会虽然艰难,但仍然让人感到安慰。所以当毕飞宇把故事的人名去掉,用中文语境代入,显得如此荒谬不合理时,才显得这个现实社会原来比《项链》所批判的社会更让人失望。你想得到吗?中学课本是为了让我们批判腐朽的资本主义而入选了这个故事,但我们理智地读完后,反而觉得还有更腐朽更值得批判的现世,是不是有点讽刺?
毕飞宇告诉我们,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差异,固然可以通过题材去区分,但最大的区分还是小说的语言,他最关注的也理所当然是这点,他反复问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写”?他一直鼓励我们仔细去阅读文本,调动思维,跟上节奏,并分辨文字与文字之间,作者与作者之间的不同。无论是海明威的冰山一角,还是曹雪芹的草蛇灰线,是幽默冲淡的汪曾祺,还是冷峻尖锐的鲁迅,他们都有各自捍卫的,绝不会被攻破的领地。经典名著比我们想像的更辽阔,更深远,也更精细,更完整。阅读经典普通毕飞宇开篇标题所说的,是“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读完毕飞宇的《小说课》,我好想赶快翻开一本经典名著,细细阅读。
P.S:不知道多久没有正经写读后了,此番参加单位组织的读书会,须在限定时间内读完指定书目并附上读书笔记传递给下一个人,所以逼自己必须写点什么。不满意,不过毕竟开始了,希望可以一点点的,把丢弃的文字捡回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