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首顾祖禹的诗,就上网搜了一下诗的背景。下面是截取来的文字。同时又对顾炎武有了一些了解。
1639年,按大明纪元,是明思宗崇祯十二年,而按大清纪元,则是清太宗崇德四年。新年第一天从星期六开始。
满汉两大政权生死对峙,开年第一天,中国看不到承平年代的悠闲气象。
大明朝忠臣顾炎武站在江南古镇水边,嗅到了异族铁骑踏来的亡国气息,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顾炎武其时在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担任兵部司务,从九品的办事小吏,相当于今天副科长。但官职再小也是干部,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圣人古训。儒家士人的担当情怀,激励他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不在其位,难谋其政,位卑人微,“抗清救明”大业,不是有抱负就使得上力气。
他所能做的,是改名明志。
顾炎武本名绛,字忠清。大明危亡之际,这名字也太反讽。他改作“炎武”,以示要保存炎黄子孙的文化血脉。
顾炎武反思亡国原因,有所醒悟:明朝尊崇“理学”,官员不懂实务,纷纷“空谈心性”。空谈误国,一误再误,想不亡国也难。亡国没有后悔药,只有寄望起死回生之术。他决心倡导一种实学新空气,以扭转学界与官场的颓唐之风,“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目的呢?只有一个:为复兴明王朝做准备。
这年,他动笔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5年后,满族武力统一中国,政治成了不可论及的主题。顾炎武刚好潜心新书,远离政治,沉迹地理。
他每天牵着一匹骡子、两匹马,载着悉心搜集来的应用类书籍,风餐露宿,游历在崎岖古道,对中国之内各大山川、都邑、城廓、宫室,展开繁琐细致的实地调查。
作为学者,他博学审问,走到险要的地方,便找老兵退卒或当地百姓,详细询问曲折原委;遇有与已知不合,便找一处坊肆,翻书比对。
为了做到内容严谨,顾炎武“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再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几阅志书一千余部”。为了增强实用性,考察内容偏重“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通过实地调查印证,重点辑录兵防、赋税、水利。
到1661年,《天下郡国利病书》终于成书。全书共120卷, 200万字,开篇总论舆地、山川,最后六卷详细论述边备、河套、西域、交趾、海外诸蕃及互市。其余各卷则记载各省疆域、沿革、山川、形势、农田水利、赋役、户口、马政、盐田、矿产、交通要隘、要塞、兵防等。这部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书,最醒目的贡献,在于开创了今天“区域地理”体系。
新书写成后,并没有多少读者。科举不考,官员不用,读了也是白读。
但有别于理学的实学,却为沉闷的学术界打开了一扇天窗,爱好者开始聚拢过来。
受顾炎武启发, 1659年,江苏无锡籍学者顾祖禹本着保存大明故国文献的目的,开始编写历史军事地理学著作《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与顾炎武同是铁杆“明粉”。明朝灭亡后,他谢绝入清做官,寄心著述,隐居乡下,贫贱忧戚,日子过得凄惶、紧巴。
与顾炎武重实证一样,顾祖禹带上二十一史、 100多种地方志和文献,走出书斋,“览城廓,按山川,稽道里,问关津”,考订古今郡县变迁、山川险要战守利害,详细论述“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历时30多年,编成130卷、 280万字的《读史方舆纪要》。
与顾炎武比较,顾祖禹更看重学用结合、经世致用。他写诗自况:
重瞳帐下已知名,隆准军中亦漫行。
半世行藏都是错,如何坛上会谈兵?
重瞳指项羽,项羽看人有重影;隆准即大鼻子,刘邦鼻子大,外号叫隆准公。
意思是说,有人在项羽的军队已经很出名,在刘邦军中也可以随便行走,可惜半辈子做的全是错的!做人怎么能够纸上谈兵?这表面说韩信,实则在为自己著述一生作注脚。
来源:(访问时间2023年2月12日)https://zhong3.zupu.cn/zibei/625047.j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