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在家乡景区的一家店铺买饮料。
我问:“这个多少钱?”
老板娘向我使了个眼色,我是看见了,我的旁边还有几个游客也在买。
我装作还在挑东西的样子,等游客都买好走掉了我再问老板娘。
果然,她告诉我卖给游客的价格可不一样的。
我笑着掏出三块钱,老板娘狭长的细眼还在谨慎地注意旁边来往的游客。
“你是本地人么当然给你本来的价格好了。”
这样,幸好我说了家乡话,否则我不是要被坑?
可心里却一凉,我到其他地方游玩时莫不也是如此。呵呵。
乡音变成了一种划分不同圈子的标准。
记得以前每次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去时,看到一辆浙江省的车牌就已经很激动了,亲切感油然而生。更别说听到乡音了。很多高中时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同学都只听得懂家乡方言却并不会讲。
而越来越属于小众群体的乡音也自然而然地划分了社会群体,所以有人说“浓浓的乡音成为小众群体议事的必杀技。”
在家乡景区检票处,总有人在你走过时问“要检票。”,作为本地人,即使对方操着熟悉的乡音,即使自己也说着方言,却不禁心寒。原本让人亲近的乡音为何现在使人越来越疏远了。
有些人说着乡音,讲着一些流言蜚语,排斥来自他乡的游子之声;那些不说乡音的,变成了被宰割的鱼肉,被怀疑的第一人。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今社会,处处显露着不同地域人(即便是一个国家,甚至一个省份)之间的压榨、防备、排斥、轻视。特别在旅游业中极为明显,那些对于外来游客的金钱的压榨,极为不平等的价格待遇的行为不仅仅应受到法律的惩戒,还应受到当地人的唾弃。这样的行为简直就是在拉低外界对当地的评价。
那当全世界都只用同一种语言了,呀,如何遮掩?
只是这样的行为的背后是人性中那无止尽的欲望,驱使人言不由衷,成为冷漠的面具,甚至笑里藏刀。
乡音,诚,是可亲的,反之,如此可怖。
只愿未来的一天,操着同一乡音的人们能继续家长里短地唠嗑,能在异乡用乡音互相温暖同乡的游子。而操着不同乡音的人们能用同一种语言来交流,用真挚的行为交心互助。
如此,乡音本是动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