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在文章里加入“句读〈jù dòu〉符号”。各朝代不同文体中的句读符号各有不同,有兴趣的朋友自行上网查看)。
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标点符号,可以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见到,只不过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
西方标点源于古希腊。
英语标点是在18世纪晚期才完备的。
——信息数据来源于“作业帮”
1951年,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原政务院下达指令,要求全国遵照使用;
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修订版《标点符号用法》;
1996年6月1日起,由国家语委龚千炎、刘一玲等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启用。本标准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适用于汉语书面语,对汉语书写规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点号又分为为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3种)和句内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标号有9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信息来源于《现代汉语(重排本)》,商务印书馆,20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