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熟稔的朋友总是开玩笑地叫我“走神小姐”,说来这还是自己冠名的,可能是真的领略到了我的走神功力,吃饭、走路、喝水都有在神游的迹象。那位友人常强迫盯我的眼睛认真开的玩笑是:青青,是不是在你举行婚礼的时候都要走神。
尽管每次都信誓旦旦地否认好友的玩笑,但是估计到现在她都不相信走神小姐还有如此有仪式感的一天。
“仪式感”不只是昭告天下,更是内心的态度。呱呱坠地,父母会用一场满月酒迎接一个让他们欢天喜地的新生命;步入学堂,老师会用他们的谆谆教诲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知识和做人道路;组建家庭,人们都会期待一纸婚书,一场婚礼,诏告所有的幸福和责任……
人总是需要一些仪式的东西,确认一种归属,从降生、成年、毕业、恋爱、升职、结婚、开始、结束、开心、痛苦,哪怕直到死亡,都需要一场仪式去确认这场存在。似乎人生的每一场仪式的安排,都是为了让别人出席,我们又是否真正有那么一场属于自己的真正走心的仪式。
最近家里出了个“小骄傲”侄女,小小的8岁年纪,勤学苦练书法,荣获省书法大赛二等奖。确实是值得大家为她骄傲的事,家里人商量着大聚一场祝贺这个小可爱,甚至都商量着包多大的红包比较合适。作为大了小女孩这么多的小姨,我更好奇这个总给我惊喜的小可爱是否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当然的,结果似乎意料之中又出乎意外。小女孩谢绝了家人的好意,而是换成了希望她信任的小姨、外婆、大伯可以劝说她的妈妈不要让她再继续练习书法了,她并不喜欢书法,她更愿意学画画。
可想而知,这样一场众人期待的祝贺鼓励仪式,就这样戛然而止。小小的年纪用努力回报父母的期望,即使熠熠发光,她也不会因为这样一场仪式兴奋不已。
小女孩只是以为只要她练好了书法,她的妈妈就不会让她继续下去,就可以做她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场成功只是为了父母的荣耀,仪式并不属于她。
并不是所有的仪式有“仪式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带着“仪式感”出席你的仪式。
春节刚过,身边不知道成就了多少对单身未婚男女,再正常不过。对于这些或许闪订闪婚,或许长跑开花,我们从不言辞,人情冷暖自知。但是办公室总少不了闲谈,一个95后新来小姑娘似乎意味深长又不好意思地问我:青姐,是不是你要求太高了,同学朋友同事都没有合适的吗?可能是我比较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没有反应过来这个问题,脑子搜索不到有和这个小姑娘聊过私人感情。突然的问题让我不禁第一次打量起这个小姑娘,明媚的笑容,简单的神情,明亮的眼珠似乎涌出的是一串串好奇的小米珠。情不自禁扑哧一笑,脑子里闪过“可爱”两个字。
或许是我的不语而笑,反而让她不好意思起来,脸有点红扑扑的,嘴巴微微一抿,还有一个深深浅浅的酒窝,露出整齐亮白的小米粒牙,“不好意思,青姐!”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也是胡乱猜测的。”这会反而让总是事不关己的我对这姑娘好奇起来,反问道“你应该是有男朋友吧!”
似乎是我问到了她正想要说的,抛出轮子,小姑娘坐上轮子似乎没有想停下来的想法。小姑娘把她和她“男朋友老公”的事娓娓道来一遍。当然,“男朋友老公”是我给她对象的定义,说是男朋友,他们又刚订婚生活在一起,说是老公他们又才从相亲到订婚到现在一个月不到而已。小姑娘告诉我她现在才刚毕业,就过上了这种每天下班洗衣做饭的日子,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只是他们又订婚了,除了继续这样过下去,不知道还能怎样。
下意识地,我的目光并没有和小姑娘清澈而渴望答案的双眸交汇。无法真心给出答案的时候,眼神自然地转向下巴,隐晦得不易察觉,再次触碰到那片洁白的浅笑,更多的只能是不解和叹息。
不解的是小姑娘可以听从父母的安排,趁着年轻找一个父母满意,只要不和自己吵架的对象过日子就可以了,看似想的明白通透,终究敌不过生活里会想要的更多,不满的更多。也就是没有经历一场心底的选择仪式,你最看重的这个要选择的这个人是什么?你是否做好了未来的几十年两个人会遇到的没有最糟糕只有更糟糕的,没有最平淡只有更平淡准备?没有这样一场心底的“仪式感”,订婚或者结婚仪式再隆重,也敌不过生活的阴晴圆缺。
无论生活还是感情,心底最真实的“仪式感”,才是属于自己的永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