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很少写工作,并不是不热爱工作,工作除了是安身立命之本,也与本身的兴趣爱好关联,最起码我是喜爱与语言文字和世相人情有关的内容的。但一走出校门,就想迅速抽离。所以在简书很少提工作。最近完成了一篇八千多字的工作总结,摘一小部分充当一次更新。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爱语文,就要传递语文之美。
汉语言文字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明与悠久的传统文化。我们学习语文,并不总是为了高考考出好成绩。因为语文关乎学生的素质与成长,关乎学生的未来及发展。所以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有义务让学生体会汉字之美,语言之美,传统文化之美以及语文老师身上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美。
每一届高一新生入校,我们都会有语文“开学第一课”,每个学期也都会有“新学期第一课”,让语文老师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特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喜欢讲汉字之美,语言诗意之美,音韵铿锵之美,字形艺术之美,表达多样化之美。有的老师喜欢讲武侠小说中蕴藏的人文之美,有的老师喜欢讲中外诗词之美,有的老师喜欢讲成语俗语歇后语中的文化与人性,有的老师喜欢讲古文翻译中注意的关键点……各显神通,激发热情。
爱语文,老师就要读书充电。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读书,使灵魂发光。有的老师课堂上妙语连珠,有的老师学富五车,有的老师深刻睿智,洞察时事,有的老师激情四射,富有感染力,有的老师沉稳老练,出口成章。只有语文老师爱读书,有自己的特长,才能用个人魅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高一高二的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语文老师也可能会用三五分钟“宕开一笔”,涉及一点有趣的课外知识。比如谈谈国内时政新闻,国际形势,漫画与生活,华为的企业文化,《红楼梦》中的百科知识。这些措施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热情,也激发了学生对阅读对名著对社会的关心,学习由老师的耳提面命变为学生的自觉投入,老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有趣,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何乐而不为?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给学生传授方法和技巧,而是着力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对文字的感悟,促使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
说到底,语文素养最关键,读书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是有助于语文素养提高的不二法门。一个热爱读书的学生,一个读了很多经典名著的学生,一个热爱生活的学生,他凭着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碰到新题型可以从容应对,灵活作答,而不必时时记套路,处处讲技巧。尤其在今天的考试中,又特别讲究答题反套路,那些不愿意读书而只想刷题的孩子自然难以取得好成绩。
教师要经常灌输给学生一种观念,那就是,内功重于招式,套路远远不及内功。让学生在做题时少些蒙猜,少些套路。有老师传授不读原文做题法,甚至文言文也不读原文,我们不敢苟同,这些偏方,偶一用之,或许侥幸成功,但这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还容易让学生产生侥幸心理。
爱语文,老师们就“不需扬鞭自奋蹄”,把工作做细做实。
经常有老师在早读结束后,看到有的学生已经吃过早饭,就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并与学生交流谈心,个别辅导,查漏补缺,指明他们存在的问题。大课间的时候,也有老师拿着学生试卷,面批面改,共同分析答题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何避免作答时“会而不对,答而不全”的毛病。我们在每周数次的试卷作业批改中,一旦发现普遍问题、突出问题,就随时教研,多方寻找应对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