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在新加坡工作时,观察到一些人在职场上比较害羞不敢表现自己、不擅长职场人际交往、被动或是没有自信。以前我都把这些表现归因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像是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期待,或是教养方式,但后来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看到阿德勒主张「真正决定我们表现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才理解能彻底改善年轻人在职场上受挫的方法。
到底「自己赋予意义」,是什么意思呢?
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创造自我价值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当我们过度在意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表面上看似顾虑他人感受,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也就是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认为所有人该喜欢自己、肯定自己。
因此,只要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人需要的,那么别人(包括父母)得不满意对你来说,就不那么重要了。
我相信父母的影响并没有这么直接,反而是在一连串的成长经历中,我们有没有靠着学校环境与自我的人际关系找到「看待自己」与「肯定自己价值」;并从中练就受挫弹性、正向积极心态、自我能力累积等等,这才会在你的职场表现上有重要的分量。
「肯定自己的价值」,才能在职场上有所表现
当然,关系越亲密的家人,我们就越在意他们对我们的看法。得不到父母的认可确实令人难过,但是我到新加坡后,发现跟我同年纪的星国年轻人所受的家庭教育比台湾更保守,这跟新加坡的历史与地理环境、早期经济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在我这个年纪的多数台湾人,其实已较脱离上一辈父母疯狂打骂模式了。例如我认识的新加坡菁英中,一半以上的父母会以「打小孩」作为严格管教方式,并以华人传统文化的「压制」方式逼迫他们学习。这些我所敬重的职场菁英中,甚至鲜少人提到,他们的父母是「认可他们的」。有时候表现得不错、考试考得不差,回去找爸妈讨个欢心时,父母是以「做人要谦虚」、「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回应,不像西方采取赞赏与鼓励的文化。
在父母眼里,有些人永远只能被归类为糟糕、调皮的孩子;但只要我们愿意,绝对可以变成一个群体中诚信可靠的朋友,一个称职的职场人。
我相信,「自信」和「被他人需要的感觉」不取决于父母对你的评价,而是来自于你自己做了什么,以及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因此,与其执着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如从生活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当中亲身体现,并挖掘自我价值,进而找到支撑自己的关键点。
称赞下属表现,对方为何不领情
图片来源:rawpixel我看过不少主管阶级的人,尤其在国内,因为年纪或过往经验,顶多表现出一种「欣赏与赞赏下属」的态度来对待同事,甚至认为「主动赞美」已经是给下属极大的面子以及肯定。因此当对方没有以相同努力回报时,就会产生「为何年轻人都不领情」的负面思绪;还批评他们不好好努力工作,让这段关系越来越差。
关键在于,这些主管以为年轻人藐视「动之以情」策略,可问题是主管想不到这类的表扬及肯定,对员工来说并不全然是正面的事,其中也可能意味着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举例来说,若主管对下属交办的成果只说:「你做得很好。」其实隐含了只在乎成果好坏,以及上位者对下位者的评价,并不带有同理心与实质的关心,又何以谈「情」呢?
要创造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赞美也需要有技巧
下位者心中不安的感受依旧没有减少,还是会战战兢兢、深怕自己下一次的成果不能让主管满意。这样会让个人在职场的表现中缺乏自信、安全感甚至是信任感,连带让下属贬低自我、减少工作效率与成果;再扩大一点,更可能劣化团队合作关系。
所以,像我自己,虽然员工不多,但是从创业开始的三个员工到现在六、七个员工,我都会时时提醒自己,对待伙伴要像对待朋友一样,付出真心关怀与同理,并存有感激之心,才让彼此甘愿付出,享受一起创造的成果。我认为身为主管或老板、资深前辈,必须要积极建立起平等关系,要更多地表达鼓励、感谢、关怀。
比如,「我看见你很努力,谢谢你的付出,成果很棒」。这就是带有以上三种元素的语句,更显得尊重彼此的关系。对方能感觉到自己做的事是有价值的,自己的存在也是有价值的。
我很喜欢阿德勒的一些信念与思维,尤其运用在职场中,鼓励了我们和越来越多人建立平等关系,我们就能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待所处的位置;同时,让别人也能拥有「价值定位」的机会。这样才是在整个社会与各种环境里,保持正向循环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