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三七《范仲淹》拆书稿的修改意见

关于三七《范仲淹》拆书稿的修改意见

作者: 梁木的读书和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23-10-21 10:18 被阅读0次

作为一个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黄老师多管闲事看此文:

1.“但”和“却”能否连用。当然不能啊,这几句删去“却”。

(1)命运发给他的是一副看似毫无希望的烂牌,但他却以坚韧不拔的精神……

(2)“但朱说却不再迷茫”

(3)但"庆历新政"却大大触及了官僚集团的核心利益,

(4)尽管"庆历新政"未能成功,但它却传播了变革的理念,

2.“一介寒门学子,凭借不懈地努力,最终成为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此句中“不懈地努力”应为“不懈的努力”,做介词“凭借”的宾语。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穿越历史的迷雾,重新认识这位历史人物,”这句话的表述有问题。

范仲淹留名于世,都是正面形象,其最大的影响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很多人对范仲淹的了解都是从《岳阳楼记》而来,没有褒贬不一的争论,何须“穿越历史迷雾,重新认识”,如果非要这样写,那么这一句话的前面就要交代历史对这个人物曾存在有误解或曲解。

4.“恰巧在那一段时间,朱说无意中知道了自己继子的身世。”

“自己继子的身份”有歧义,需要修改。

5.“恰巧在那一段时间,朱说无意中知道了自己继子的身世。刺激和震惊之余,他毅然离开朱家,发誓要为母亲、为自己开辟出一番新的天地。”

“刺激和震惊之余”有问题。

“刺激”是使精神受到某种影响——受到挫折或打击;“震惊”是指因受到意外刺激而感到紧张、害怕或兴奋,也可以表示侵扰或震动,还可以形容一个人受到巨大变故而受到惊吓的程度。

6.“好友不忍朱说如此节俭,于是带来了一桌丰盛的美食想要帮他改善下伙食。”

“如果吃了这些美食,我怕自己再过艰苦的生活时会不适应。〞

这些语言作为书面语是不够规范的,特别是“帮他改善下伙食”。方言式的表述。

7.“这些成就为他后来调入京中,担任更高职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句中逗号用得不恰当。“调入”“担任”是连动式,中间是不断开的。如果觉得句子过长,要停顿,可以在主语“这些成就”后面加逗号,起到强调主语的作用。

8.“当时任南都留守的是大名鼎鼎的晏殊,听闻范仲淹的才干,便聘请其主持应天书院。”

此句需要在“听闻”前面加上“他”,否则就缺少主语。

9.“从西陲守土,边疆立功;到庆历新政,改革图强”这个标题用了介词“从……到”进行连接,表示两个阶段,中间怎么能用分号呢?

10.“殊不知他还是一位有着军事和战略眼光的帅才,一位稳健、成熟的政治家。”

“一位稳健”前面要加上“是”。如果不加,“帅才”和“政治家”在语法上构成同位语的关系。而事实上,这两个词能做同位语吗?

11.尽管"庆历新政"未能成功,但它却传播了变革的理念,并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1)删去“却”

(2)把“并”移到“提供”的前面

12.“最后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追求的为官做人的准则,体现了他宽广的胸襟和强烈的责任感,也为中国的士大夫和读书人树立了高山仰止的精神标杆。”

“高山仰止”是指对高尚品德的仰慕,此处能否做定语,限制“精神标杆”?

而“精神标杆”是什么意思呢?它指一种具有崇高精神和道德品质的人物或事物。

请注意,这句话的主语是“最后这两句话”!

“最后这两句话,也为中国的士大夫和读书人树立了高山仰止的精神标杆。”是什么意思呢?

13.“范仲淹的忧民报国,兼济天下,还体现在他超前的教育理念上。”

上文没有总结“忧民报国,兼济天下”,此处何来的“还”?

14.“在坚持真理的同时,深谙儒家哲学的范仲淹身上,还有着常人最难得的心态——顺时而变,宠辱不惊。”

删去“身上”。

15.“他的才华能力和人格精神,永远值得华夏子孙学习和追随!”

在“才华”后面加上顿号。

最后,我想弱弱地问一句:此文说范仲淹是大宋第一男神,那么谁是第二男神?如果没有第二、第三……是否能够标榜“第一”?

求学就该本着严谨的态度,欢迎各位读者前来拍砖。[偷笑][偷笑][偷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三七《范仲淹》拆书稿的修改意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rul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