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从何时起,提起“大学生”这个群体,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青春与才华,而是傻、低能、混吃等死以及廉价劳动力…
犹记得几年前,在姐姐和我相继考入大学时,父母是多么欣喜,邻里是何等欣羡。那时,人们对大学生的看法还是满含期待的,特别是在我的家乡那种小地方,似乎只有上了大学,才有了所谓的前途。
而近几年,各种高校丑闻爆出,大学生被骗、自杀、啃老、援交、奢侈浪费、裸条借贷以及工作能力差等问题屡见不鲜。于是,“大学生”这三个字,便多了些嘲讽的意味。所以遇到些以“大学生”这三个字开头的新闻,我一般是不愿意深读的,因为部分大学生的过错,我不愿背锅;部分大学生的荣耀,亦与我无关。
简单来说,请不要把对某些大学生的恶习,硬套成对全体大学生的刻板印象。
我承认,就目前而言,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恶习,我也不例外。但同样请不要轻易否认,在同一个班级,同一所学校,同样有很多努力奋斗的人。
一所大学,有人为了游戏而通宵达旦,同样有人沉迷学习不能自拔;有人整天茫然无所事事,同样有人为了理想四处奔波;有人为了眼前利益放弃灵魂,同样有人纵然贫寒亦坚守高地。我想,无论是在大学,还是社会,这种分化应该都是一种常态,又何必一棒子打死所有大学生呢?
混吃等死?不可否认确实有这么一部分人。同样,很多人都会不无的羡慕说,还是你们大学轻松啊!严格说起来,学生应该也算一种职业吧。那么请问三百六十行,又有哪一个职业轻松写意呢?当然真正热爱自己职业的除外。正如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难处,又谈何轻松羡慕呢?
至于所谓的廉价,自然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普及所带来的影响,却也没什么好抱怨的。每年数千万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奇货可居,再用过往的要求待价而沽,显然不合时宜。况且对一个缺乏社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言,我不认为起初工薪低点有什么过错,重要的是如何在工作中成长,成长到你的能力能够配得上老板开出的高薪。
类似“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不如农民工高”的言论,我听过不少,甚至在考研动员大会上,导员也这般讲过,但也只能一笑而过。并非我不信这个说法,只是我想问。农民工的工作付出了多少血汗?他们能一直工作多少年?那是青春饭,是卖力气的。真正说起来,大学毕业生,初毕业时又有什么资格奢求他们那么高的工资?就因为我们上过大学?笑话!
当然,写这篇文,并不是为了推卸责任,作为一名在读大学生,大学生的声誉下降,我们都该为此负责。若非我们不自爱,又何曾会有现在这般“恶名”呢?别的不说,单说工作能力这一点,却是无论如何也躲不掉的。扪心自问,我们用了多少时间在发展自身上?对于很多人来说,不说图书馆,游戏、微博、追剧才是常态。也难怪外界轻视,人不自重,又怎能苛求别人尊重呢?
我不愿意说大学生是一群弱势群体,但处境确实很尴尬。说好了是半只脚踏入社会,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准备,换种说法就是不上不下,青黄不接的尴尬。
在独立和依赖之间,多数人选择了做一只纠结的吸血鬼!
当然,客观来讲,将责任完全归罪为大学生不自爱其实也是不合适的。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为囊括之大典,网罗众学之学府”这是蔡元培先生对大学的定义。
而如今另有观点说,中国现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我个人是比较认同的。所以我认为现今大学生问题频发,其实也是我们的大学教育自食其果。
从高中分文理科开始起,就有了重理轻文的倾向,当然在我们当时,比文科生地位更低的,是体育生和艺术生。而到了大学,重视人文教育的学科同样不受重视。就是这般长时间的教育偏失,酿成了今日恶果,甚至不止体现在大学生身上,在我们整个社会观念中都有体现。
是以我对大学乃至于我们的教育没有太好的观感。或许对于大学,将之视为高级职业培训基地更合适些,至少不会浪费那么多的期待。但就算如此,这些培训基地,大多也是不合格的。
何时,“大学生”已经有了贬义的意味?我不知道,却很惭愧!对于此事,我不能独善其身,但如何为“大学生”正名,为大学正名,为教育正名,这真的值得我们深思…
网友评论
来看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