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得宽余,终于可以理理上周工作室培训的感受了。
那天请假的人多,自己多少还是有一点焦虑,但想到我只负责我的部分,给大家提供成长的机会和平台,我无法为他人的成长负责,心中的焦虑少了不少。
关于语文教学,有课内课外两个部分,同时又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语文和心理学的相遇,其实更多的是想在隐性的层面工作,从学生内在的思想,情感,主动性,意图,价值观入手,用隐性的部分推动显性部分的发展。能力是一种外显,它的达成也是内在的支撑。
突然想到精细化,对于人的培养真的需要精细化,可实际上我们一直很粗糙的陪伴,教育,不管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他人,因为我们不懂得何为精细化,和为真正的将心比心。这一刻,忽然想到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在一起,真的是精细化的陪伴,好像也只是通过语言的交流,但是在这样的交谈中,不断的确认,澄清,共情,支持,情感的流淌和镜映,那便是精细化。
中国文字的正确建构,每个阶段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语文到底要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文字表达的意义和功能,以及它起到的作用。
我们同时梳理了一下教学的困难和学生学习的困难。例如教学断层现象,现状高于拔高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课堂教学的形式等等,都是老师教学需要面对的挑战。
面对学生,顺着学生的心灵轨迹往前走,主动学习,意味着不稳定当中是稳定的。因为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缓解对不稳定的焦虑,太稳定,大脑就处于死的状态,没有活力。不稳定,意味着内在心智变化,要处理内在的焦虑,内在的状态,拓展其舒适区,心智化也在逐渐建构。
学生的差异,一方面来自于学生本身对某些事物的敏感度和发展有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学造成的逐渐扩大的差异。分层管理,允许欠缺,设计针对性方案,形成针对差异学生的思维建构及教学训练方式。评估,制定方案。差异可能是本身能力不差,是主动性不强,动力不足。另一种是本身学习能力有问题,要降低要求,鼓励,激发潜能。
让学生能够社会化,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于是关于语文教学课内的研究,可以从课程本身,学生,教师三个层面入手,可以形成三个语文教学的创新模型。
帮助学生面对困惑,构实幻想。构实幻想,这倒是一个有趣的词语。孩子都有夸大性自体,他们幻想自己可以做成很多大事,过上自己想 象中的生活。作为老师和父母,不要否定他们的幻想,一下子把他们拉到现实的窠臼中,那会打击他们的内在驱力,一动不动了,那就糟糕了。不妨听听他们的幻想,然后一起思考,要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可以做什么,也许这样 一步一步,说不定就梦想成真了,或者,他们自己会发现自己的夸大,及时调整,这其实就是帮助他们心智化。做一件事情,也许会失败,也许会成功,但失败何成功都是成长的资源。
同时聊到教学管理,面对权威,如何保持自身的节奏,也是值得思考的。
再回到课程本身,学生,老师三个模型。课程本身需要做的诸如教材的衔接,教材的解读,教材适合情感部分的唤醒。学生呢,如分层管理,适应于普通学生的方法,适用于特殊学生的方法。教师呢,诸如自身觉察力的发展,自身心智化的完善等等。
我们需要罗列常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名称,目标,流程,进行自己的归纳。我们还要继续探究的是,这些常规方法在心理学层面,它是运用什么技术产生作用的,我们要进行心理学层面的深入阐述。以加一加为例, 我们要清楚为什么用加一加,什么情况下用,用了之后对于学生对心智,大脑有什么发展等等。把教学做得更细致,更精细。促进学生情感,社交,认知层面的不断发展。打通大脑和身体所有东西,扩大对事物的认知。了解能力训练背后的心理变化和情感。
精细化是这次培训的关键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