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方程式
1、费雪方程式:MV=PT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货币购买力》) P:平均价格水平;T: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V:货币流通速度; M: 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
表明:在交易中发生的货币支付总额(等于货币存量乘以它的流通速度,即MV)等于被交易的商品和服务总价值(即PT) P=MV/T
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Md=kPY
即:名义货币需求=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X价格X总收入
Md:名义货币需求;Y:总收入,P:价格水平,k:以货币形式拥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
差异(1) 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费雪方程式:强调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侧重于商品交易量对货币的需求。剑桥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侧重于收入的需求。
(2) 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和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侧重于货币流量分析;
剑桥方程式: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3 )两个方程式对货币需求的分析角度和所强调的决定货币需求因素有所不同。 费雪方程式: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 而剑桥方程式:微观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人们对保有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
【考点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一一流动性偏好论(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 基本思想:经济主体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偏好”这一普遍心理倾向,即愿意持有具有完全流 动性的货币而不是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或投机的需要,从而产生货币需求。
2、 决定货币需求的三类动机:
(1) 交易动机:由于收入和支出的时间不一致,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2) 预防动机:为应付各种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3) 投机动机: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需要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1)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构成交易性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即:L1=L1 (Y)
(2) 投机动机构成投机性需求,由利率的高低决定,是利率的减函数,即:L2=L2 (i)
(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L (货币需求)=L1 (Y) +L2 (i)
4、 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会无限增大,此时无人愿意持有债券,都愿意持有货币,流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考点三】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过程
1、 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或储备货币,是非银行公众持有的通货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现金+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典型特征:能随时转化为存款准备金。
2、 基础货币的最基本特征:
①是央行的货币性负债,不是央行资产或非货币负债,是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②央行可以影响它,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③它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创造信用。
④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
3、 基础货币量、银行存款与其准备金的比率,存款与通货的比率都会引起货币存量的同方向变化。
4、 高能货币量取决于央行的行为。
5、 基础货币B包括流通中现金C和准备金R,而后者又包括活期存款准备金&、定期存款准备金 此和超额准备金此。BuC+R+k+Re
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O+单位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存款创造:
存款乘数(1/r):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
存款创造的实现基于两个假设:部分准备金制度;非现金结算制度。
货币乘数
(1)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
①基础货币(MB),②货币乘数(m)。Ms=m • MB即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X基础货币
(2)货币乘数m: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供给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
c=C/D现金漏损率=流通中的现金/存款
e=ER/D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
r=RR/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
MB基础货币=C现金漏损+RR存款准备金+ER超额存款准备金
【考点五】货币均衡的含义及实现机制
IS曲线
产品市场均衡(经济均衡),S = I。
(1) 经济活动位于IS曲线右边,超额的产品供给。
(2) 经济活动位于IS曲线左边,超额的产品需求。
LM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L=M。
(1)位于LM左边区域,表示超额的货币供应。
(2) 位于LM右边区域,表示超额的货币需求。
BP曲线
国际收支平衡时利率和收入组合的轨迹。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毫无效果,在浮动汇率下则效果显 著;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效果显著,在浮动汇率下则效果甚微或毫无效果。
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1)健全的利率机制:最主要的实现机制。(2)发达的金融市场。(3)有效的央行调控 机制。
【考点六】通货膨胀的类型
类型:
按程度
(1) 爬行式通货膨胀:指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年率不超过2%—3%,并且在经济生活中没有形成通 货膨胀的预期。
(2)温和式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比爬行式高,但又不是很快,具体百分比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3) 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上涨率在2位数以上,且发展速度很快。
(4)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级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特别猛烈,且呈加速趋势。此时,货币已完全 丧失了价值贮藏功能,部分地丧失了交易媒介功能。
按成因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与结构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
当经济中需求的扩张超出总供给的增长时,过度需求就会拉动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即“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商品”,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
①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
②促使产品成本上升的原因:
工会推动的“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
垄断企业推动的“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为保证实现其利润目标而操纵市场、人为抬 高产品价格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③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变动引起进出口产品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石油危机、资源枯竭、环境保护政策不当等造成原材料、能源生产成本的提高。
供求混合作用
现实生活中,需求拉上的作用于成本推进的作用常常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人们将这种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情况下的通货膨胀称为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经济结构变化
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部门在需求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会通 过部门间的相互看齐过程而影响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这被称为结构型通货 膨胀。
紧缩的需求政策:
(1)紧缩性财政政策:
①减少政府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②增加税收。③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减少社会福利开支,从而起到抑制个人收入增加的作用。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
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提高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卖出业务。④直接提高利率。
积极的供给政策:
①减税(降边际税率)。②削减社会福利开支。③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④精简规章制度。-
紧缩性的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应被称为“工资一一价格政策”。主要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通过对工资和物价上 涨进行直接干预来降低通货膨胀。
(1) 工资一物价指导线: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并要求各部门将工资一物价的增长控制在这一标准之内。
(2) 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政府规定一个恰当的物价和工资增长率,然后运用税收的方式来处罚物价和工资超过恰当增长度的企业和个人。
(3) 工资一价格管制及冻结:政府颁布法令强行规定工资、物价的上涨幅度,甚至在某些时候暂时将工资和物价加以冻结。这种严厉的管制措施一般在战争时期比较常见。
其他治理措施
(1) 收入指数化(弗里德曼):降低通货膨胀在收入分配上的影响。
(2) 币制改革:目的在于增强社会公众对本位币的信心,货币能够重新发挥正常作用。它一般是针对恶性通货膨胀而釆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