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被带偏、避免遭忽悠,你需要的是智商和定力。
图片源自网络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标题为《给教育部的一封信——为什么给来华留学生33亿》的文章,朋友转发时评论曰:“这可是超国民待遇啊!”一下子激起了我的好奇心,马上点开看看教育部又做了什么不得民心的事。
这封给教育部的信寥寥数语,便成功激起了我的愤怒心,且看它罗列的(有且仅有的)三项数据:
1、小学教育,2018年预算数为41,661.72 万元。
2、高中教育,2018年预算数为 122,569.77万元。
3、来华留学教育,2018年预算数为332, 000.00万元。
图片为文章截图什么?来华留学教育的投资预算高达33亿元,是小学教育投资预算的8倍,是高中教育投资预算的2.7倍!拿着中国纳税人的血汗钱去补贴外国留学生,却让自己国内贫困山区的中小学生冒着风雪步行数公里上学,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难道不是“吃里扒外”吗?!这难道不是“卖国贼”吗?!……
顺着作者的引导,读者们一时群情激愤,评论区一片口诛笔伐,爱国者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教育部成为众矢之的。我的心里亦如火中烧,手指迅速点赞文章、点赞各批评指责教育部的评论,感觉自己就是正义的代表,正在通过手机向做出如此无理、不公的预算的教育部传达愤怒、施加压力。
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情绪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一句评论打断了。这句评论的开头是这么说的:“如果此信所言为真的话,那么……”如果此信所言为真?所言为真?对啊!为什么我从没有怀疑这封信的真实性呢?这封信从头到尾只提供了上述三个数据且未注明数据来源,就直接发表引导性极强的议论,评论区只公布附议者的声音,没有异议者的身影。我不禁停住了点赞的手,我想我应该先求证数据的真实性才对。
于是我用微信搜一搜功能搜索“教育部2018年预算”字样,没让我失望,教育部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教育部2018年部门预算》(下文简称《预算》)。我点进去逐项查阅,发现教育部这个公示做得比较到位,所有图表均可点击查看大图,图表里的所有文字、数据都清晰可见,看来是充分考虑了手机读者的需要的。
图片为《预算》封面及目录截图对照《预算》第九页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表》,可以看到:
图表根据《预算》自制从上图可以明确点信息:
1、《致教育部一封信》中引用的三个预算数据是正确的,数据来源于《教育部2018年部门预算》。
2、《致教育部一封信》一文中没有给出普通教育和留学教育的全部预算数据,而是单单从普通教育中拎出小学教育、高中教育,用于与留学教育中的来华留学教育做对比。而这三者间是否具有可比性,还需要商榷。如果就一级科目进行对比的话,普通教育的预算总额为1140.96亿元,约为留学教育的16倍。
3、《致教育部一封信》一文中没有提到预算大幅下滑的几个科目,在这里略举几项(欲知详情请点击查看《预算》全文):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48.57%
对外援助 -59.51%
其他外交支出 -55.28%
如果教育部真的是“吃里扒外”的“卖国贼”,为什么不增加对外援助的预算反而大幅下降呢?
综上,从三项数据推导出教育部是“汉奸”的论证过程是非常不严密的,证据是不充分的,逻辑是有漏洞的。我们有理由怀疑《致教育部一封信》的作者是故意选择几项对比强烈的数据以达到混淆视听、煽动情绪的目的的。为什么ta要这么做?梁文道曾说:“我觉得今天中国充满大量的人和机构是以牵动人的情绪为快感、为目的,或者为了这个而挣钱的。”在流量=金钱的时代,100000+的阅读量及上百条评论已然说明了许多。
想到这里,我内心五味杂陈,既有恨自己上当受骗、盲听盲从的羞耻感,也有对无良公号煽动情绪、带偏节奏的愤怒,更有对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的悲哀。在这个自媒体兴盛、传统媒体衰落的年代,真实、平等、客观、全面等原本为新闻媒体人所重视的价值观越来越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流量导向、追捧热点、造谣传谣,这在被斥为“吃人血馒头”的二更食堂公众号身上可见一斑,也体现在王凤雅之死所引发的罗生门上……
那么,生活在当今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普通读者如你如我该做点什么来降低被朋友圈文章牵着鼻子走的可能性呢?我认为有两个很重要的步骤要走:一是提高智商,二是增强定力。提高智商,就是提高鉴别真伪、搜索信息、查询来源、解读图表的能力,作为读者最好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逻辑学常识;增强定力,则是指面对扯动情绪的新闻或消息时能够不急着转发、评论,待理智恢复后再做思考和决定。正如《凡是容易让情绪被扯动的新闻,你都要小心》一文所说,“看到任何消息别急着转发或评论,多想一想,或者等一等。不转也可以是中国人。”要记得,当情绪涌上来时,先别急着做判断,深呼吸,缓一缓,中国人也有不转发不评论的权利。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