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足的危害无需赘述:慢性疾病增加、认知能力下降、社会功能受损等等...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还有另一个危害:让一个人慢慢地变得不受欢迎。
这个事实已经被多篇发表在《Nature》、《 自然与睡眠科学》等知名杂志上的研究所证实。
1.社交障碍、社交隔离会诱发失眠问题。
2.长期慢性失眠会导致社交受阻。
3.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会因失眠导致社交困境。
社交和睡眠究竟是怎样一种互动关系,我们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去适应所处的睡眠环境和生活环境呢?
融洽的社交生活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础。
近期,美国心理学协会调查声明:COVID-19大流行期间,有超过60%的美国成年人的体重增加或减轻,包括睡眠中断在内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有所增加。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社交距离的增加。因为流行病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日常交流,仅网络社交并不满足长期处于「群居社会」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安全感降低让心理问题、睡眠问题浮出水面。
一篇发表于《nature》上的文章,证实了社交影响睡眠能力的猜测。
果蝇和人类一样,也是一种群居性动物,而且会对社会环境做出敏感反应。
于是有「不近人情」的科研团队,建立了果蝇研究社交隔离模型,分别观测正常群体生活的果蝇、短期群体隔离的果蝇和长期群体隔离的果蝇,共三组的不同状态。
结果证明:长期与社会隔离的果蝇表现出不规范的睡眠和饮食模式——暴饮暴食且失眠。
果蝇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曾帮助人类了解发育、学习和疾病的潜在机制,这项研究同样可能促进对人类社会心理更深入的理解。
失眠也会反过来导致社交障碍,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1.青少年时期的失眠或致成年后社交功能受限。
2.睡眠不足改变我们看待他人的方式。
未成年时期睡眠不足
尽管多数对睡眠不足影响的研究局限于成年人,但睡眠功能的发展会在全生命阶段留下印记。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尝试用小鼠模型解答:
在小鼠模型中发现,青少年时期的睡眠中断,会降低成年后小鼠与陌生小鼠的社交意愿,这与多巴胺分泌模式的改变有关。
这表明青少年时期的睡眠状态对身心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隐藏因素,甚至能够塑造成年后的人格特征。
该研究结果发布在《自然与神经科学》杂志上。
评论员:「这项研究是建立睡眠与社会性发展之间因果关系的关键第一步,尽管机制方面还不是十分明确,但这为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在青少年时期睡眠干预治疗的潜力提供了重要的观点和证据。」
失眠影响对他人的看法
睡眠不足必然会滋生情绪问题——焦虑、抑郁、不安......
这些情绪障碍会导致我们在进行社交活动的时候「力不从心」,导致他人的不愉快。
更重要的是,失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同样可能造成社交冲突。
乌普萨拉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证明:睡眠不足的年轻人更容易对他人产生不良社会印象。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 自然与睡眠科学》上。
这次研究人员使用的是眼球追踪技术。
实验结果表示:当睡眠不足时,研究对象花更少的时间盯着脸看。
但是面部表情对于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至关重要,原本睡眠不足后处于情绪波动的状态下,对他人感受的忽视,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此外,在睡眠不足的人,会对中性的面孔和恐惧的面孔更加忽视。
如果一个长期失眠的人,在诊疗的过程中向医生提出「能否在家休养」的问题,在非特殊情况下(失眠共病其他重度心理疾病、客观现实因素),医生通常会建议其继续维持社交功能。
因为,放弃社会生活在家休养,很可能会把睡眠越养越差。
在治疗失眠的一线疗法中,强调了睡眠卫生的一个重点:白天不要长时间地卧床补觉,要多走出房间晒太阳、做运动。
为什么失眠了身体虚弱,还要走出房间?
因为无论是睡眠还是生活,都要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白天身心活动能刺激身体产生褪黑素、多巴胺等激素,维持常规的睡眠觉醒节律。
如果一个人没有规律地工作、学习,睡眠就更没有规律可言。结果就会造成睡眠失控、生活也失控。而且「休养」期间,容易把注意力全都放在解决失眠这上,注意力越集中,就越焦虑,越容易失眠。
白天在阳光中沐浴辛劳,晚上才能在月光下安然入眠。
越失眠越不能隔绝社交,越失眠越不能窝在家里,越失眠越不能自暴自弃。
想要「受欢迎」,你可以先从睡个好觉做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