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兴邦先生是中国最年长的考古学家,亲历了新中国考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辉煌的完整历程。作为陕西考古行业的一面旗帜,他参与了这里几乎所有的重大考古发掘工作,他的一生与这片厚重的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022年10月21日16时45分,石兴邦先生逝世,享年100岁。最近一段时间,我反复阅读《叩访远古的村庄——石兴邦口述考古》,对石兴邦先生的成长环境、求学过程和工作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他讲述了陕西省几次重大考古发现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1.半坡遗址:发掘中的悲惨故事
1953年,石兴邦和吴懿祚沿着浐河和灞河,发现西安东郊电厂的基建区有许多“上三代”的建筑和墓葬。有一天中午,经过一道断崖,他看到很多器物的陶片,发现了著名的半坡遗址。
1954年秋至1957年夏,在石兴邦的带领之下,中科院考古所对半坡遗址进行五次考古发掘。经过三年的工作,采用全方位探测和全范围揭露的新方法,第一次发掘出来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1955年5月初,石兴邦在整理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当地人却在半坡遗址周围修路取土。他闻讯赶到,吃了一大惊,挖出来的土里有零星的陶器和残断的人骨。
当时,必须配合地方基建工程,为即将来临的“大跃进”服务,根本无法制止这种施工的行为。最后,半坡遗址墓葬区的大约三分之二部分被破坏。如今,参观西安半坡博物馆,这里只有居住区,无法看到墓葬区。我们只能通过装箱提取的墓葬标本,感受半坡遗址墓葬区的震撼景象。
2.周原遗址:中科院插手地方工作
1958年,陕西考古所成立,石兴邦从中科院调到陕西考古所工作,成为单位名义上的副所长,并且负责这里的实际工作。当时,他在宝鸡市周原遗址开辟工作站点,将这里确定为未来考古发掘的重点区域。
周原遗址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和岐山县一带,为周人早期的聚居地,被誉为“青铜器之乡”。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8年)以来,周原遗址就开始出土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著名的毛公鼎、大克鼎、小克鼎等青铜器均出土于此地。
到了60年代初,中科院的夏鼐所长来陕西之际,石兴邦向他汇报了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当时,夏鼐先生希望中科院考古所也能够参与这里的工作,石兴邦却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不愿意中科院插手周原考古。
夏鼐先生和石兴邦先生为了这个地盘分配的问题争来争去。最后,还是石兴邦妥协,让中科院来工作。但是,他坚决反对两个考古所合在一起做,同意以代家沟为分界线,以东让中科院考古所做,以西由陕西考古所来做。如今,在周原遗址上,出现两家文博单位,分别是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和岐山县周原博物馆。
3.杨家湾汉墓:没有资金,放下不干
在文化大革命的中期,文物局收考古所编入文管会,石兴邦又可以负责几个重要的考古发掘项目。在“评法批儒”的时候,在汉高祖长陵发掘了一些“法家”的墓葬。当时,在长陵东边的杨家湾村,发现了一批“三千人马”的陶俑。1970年至1976年之间,石兴邦负责旁边大墓的发掘,此墓被称为“杨家湾汉墓”。
这里位于长陵的陪葬墓区范围内,根据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记载推测,西汉初年名将周勃与周亚夫父子的墓葬坐落于此。相传,杨家湾汉墓就是周勃或者周亚夫的墓葬。
杨家湾汉墓由南北两座墓组成,应该是夫妻两人“同茔异穴”的合葬墓。经过考古发掘以后,墓葬为竖穴土坑墓,有曲尺形的墓道和复杂的木结构建筑。在历史上,此墓遭到农民起义军盗掘,墓内棺椁被大火焚毁严重,只残留下来一些零星的陶器。
因为没有发现珍贵文物,所以此墓没有引起重视。后来,资金不足,竟然放下不干了!当时,为了完成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石兴邦专门前往北京,筹集到约两万元经费,才勉强将此墓发掘完毕。如今,在杨家湾汉墓的遗址上,依然可以看到两个巨大的深坑,便是曾经没有来得及回填的墓室。
4.兵马俑:刨土豆式的混乱发掘
1974年3月9日,在临潼县杨西村,生产社员打井的时候,发现了著名的兵马俑。随后,当时的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秦俑考古队,还有二百多名解放军战士,操作九台翻斗车支援发掘。
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当地官员想尽快建成秦俑博物馆,督促考古队加快发掘进度,越快越好!因此,考古现场混乱,跟刨土豆一样。根据当时现场工作人员所说,面对刚出土的兵马俑,使用冷水浇和热水烫,把表面的泥土洗干净,就是他们最大的任务。
1979年4月,夏鼐先生带领中科院考古所的人来兵马俑发掘现场参观。当他们走进考古工地,看见翻斗车进进出出,接着越看越不像话,把大家都给吓傻了!随后,夏鼐先生和十七位专家们一起上书华国锋主席、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强烈要求停止这种发掘,以免造成灾难性大破坏。
兵马俑一号坑的考古工作很快被国家下令停止,只保留东边的五个探方进行发掘清理。随后,中科院派石兴邦代表国家文物局指导兵马俑坑的填埋、清理和后续发掘工作。当时,一边搞发掘,一边接待参观者,地方官员还不断地催,要求按时为国庆献礼。1979年10月1日,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已经糟践得不成样子的兵马俑终于亮相了!
5.白家遗址:那锅煮不熟的饺子
过去,夏鼐先生从当时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看,认为渭河流域能找到前仰韶文化遗迹的可能性极大。这里的雨水好,土地肥沃,适宜人居。1981年秋天,陕西考古所成立第六分队,在石兴邦先生的带领之下,对关中地区已经发现的前仰韶文化遗址进行复查。
经过调查以后,石兴邦觉得只有临潼白家村遗址比较典型。这里保存比较好,堆积丰富,性质单纯。于是,他向考古所报告,决定在白家村遗址进行一次发掘,对达成我们的学术追求目的比较理想。
上个世纪50年代,配合三门峡水库建设之际,在临潼县白家村旁边发现这处遗址。当时,没有搞清楚它的文化性质。到了70年代初期,西安半坡博物馆考古组在这里进行一次试掘,初步确定白家村遗址是“老官台文化”的遗存。
1982年10月至1984年5月,石兴邦在白家村遗址发掘,生活比较清苦,很难吃一顿肉。有一次,见农民卖猪肉,便买了一吊子。包完饺子,煮好一尝,肉陷咬不动。然后,继续煮,皮都成面片了,馅还是咬不动。最后,大家只好吃了一顿“肉丸胡辣汤”。当地人告诉他,这是多年不下崽的母猪肉,俗称为“毛猪”。
6.法门寺遗址:打开神秘的地宫
相传,释迦牟尼佛灭度,遗体经过火化后,凝结成许多舍利子。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为了弘扬佛法,将佛祖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送到世界各国建塔供奉起来。根据文献记载,在法门寺地宫内,供奉着一枚佛指舍利。
1987年2月28日,石兴邦带领考古队,对法门寺塔基进行发掘清理,发现唐代晚期修建的地井盖。随后,找到地宫入口,沿着台阶下去,发现前殿、中殿、后殿。后来,在后室地下找到一个坎,发现释迦牟尼佛指舍利,立马震动了整个佛学界。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名叫“朱子桥”的军阀驻扎在法门镇。当时,他看到法门寺塔倾斜,便主动出资进行修缮。结果,一不小心,挖到地宫,看到满地珍宝,他被震惊到了!但是,他认为这是佛祖的东西,没敢碰一件文物,悄悄将地宫封堵。
当地老百姓尊敬神灵,没有人敢惦记法门寺地宫的珍宝。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将法门寺地面的文物全部破坏,还准备挖开地宫,破坏这里的文物。当时,法门寺的方丈良卿为了阻拦红卫兵,愤怒之下,举火自焚。他惊人的举动吓跑了红卫兵,没有再敢继续破坏,地宫才能保存下来。
7.乾陵:希望打开地宫,让文物光耀世界
乾陵位于咸阳市乾县北部,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采用“因山为陵”的方式,修建于雄伟的梁山之上,乃唐代帝王陵中唯一明确没有被盗掘的墓葬。
石兴邦先生晚年,长期谋划一件大事,那就是大规模发掘乾陵。1988年3月2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陕西省的代表,他带去了一个提案:“希望主动发掘乾陵,让地宫里的唐代文物光耀全世界。”在分组会上,国家领导人支持发掘乾陵,北京大学的教授们却极力反对。
1960年,在乾陵的梁山上,几个农民放炮炸石头,竟然发现地宫的入口。当时,没有进行发掘,立即回填保护,考古工作人员在这里种植了一株华山油松。如今,这株油松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
石兴邦曾经撰写了几十万字的《唐乾陵发掘计划》,采用密闭系统,阻隔空气流通。准备发掘地宫的时候,让一两名携带有氧呼吸设备的无菌工作人员进入墓道,利用微光摄像器材采集资料,就象征着考古发掘已经成功。如何保护,如何展出,等见到实物以后,再制定具体方案,也不会损害文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一直没有可能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