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功利无关/李鑫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作家,她生活非常有规律,尤其是每天的午休雷打不动。但是,有一天这个规律被一群唱歌的孩子打破了。作家很苦恼,可是又不好直接去批评孩子们。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这天中午,她在这些孩子唱歌前告诉孩子,她喜欢他们唱歌,并愿意花钱请他们每天中午都来为自己唱首歌。这些孩子很高兴,便卖力地唱了起来。第二天,他们来了,可是作家并没有给他们相同数量的钱,而是比昨天少了许多,孩子们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比较高兴。第三天,这些孩子又来了,可是没有等到他们想要的钱,他们便找作家去要。作家告诉他们说,对不起,自己没有钱了,希望他们能为自己免费唱歌。这些孩子听了很不高兴,心想这个大人说话不算数,我们凭什么为你免费唱歌,于是他们便到别的地方去了。就这样,这位作家既没有批评孩子,又达到了想要清静的目的。

在佩服作家智慧的同时,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一看,就会发现:孩子们在一起无忧无虑的歌唱,本是兴趣使然,但由于外因(作家)的介入,纯粹的兴趣爱好硬是被变成了一件功利性的任务(为钱而唱)。再后来,因为动力(得到钱)消失,任务也随之结束,兴趣也不复存在。
我曾经有一位学生,他爱好武术,听说学校成立武术训练队,便报名参加,可是刚刚训练了一天便没有再去。我问他原因,他说,老师听说他不是体育特长生便不再理会了。我找到体育老师了解情况,他们说成立训练队是想选拔一批苗子,然后省级比赛和专业化体育训练,为来年的高考做准备。不参加比赛和高考,训练还有什么意义?原来在他们那里,兴趣只是一个借口,功利性的目标才是目的。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利益,兴趣又有什么用”这既是他们现在对待兴趣的态度,也是当年自己“被兴趣”之后所得的感悟吧。
仔细一想,我们的教育也往往如此。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把“培养兴趣”作为一项教育任务来做。可是我们越培养,兴趣越缺乏。兴趣,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自然产生的。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少一份功利,多一份从容,不扼杀和限制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恐怕就是最好的兴趣培养。

记得我上学时,不知升学压力为何物,整天疯狂地投身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当中。小学四年级时,放学后经常不回家,与同学、老师下棋,练习书法。那时没有“兴趣小组”一说,参加者不固定,谁想留下就留下,今天来了,明天可以不来。学校里几个爱好文学的老师,经常在一块切磋交流,还办了一份油印小报。我和同学们羡慕不已,要么成为老师们交流时的旁听生,要么成为油印小报的忠实读者,尽管那时我们可能听不懂老师们谈的话题,但参与其中,与老师相互交流,亦师亦友,其乐融融。再后来,上了中学,我与几位同学,一块捣鼓成立了文学社,办文学小报,开文友笔会,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周末时,几个人一块去野外寻找“创作灵感”,或者看一场电影“体验生活”,然后大家在同一个主题下疯狂写作,一稿,二稿,三稿……,大家读自己的文章,谈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一片落叶或者路途中的一个偶遇,也会成为大家几周写之不尽的话题。我生情笨拙,不善写作,便成了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牵线人,为大家出点子、找话题、联系老师、筹集款项、油印报纸,也是快乐不已。后来我们各奔东西,并没有一个人以此为职业,但那一段经历却成了我们青春岁月里最可记忆的佐料。不敢想像,如果在我们当时的“兴趣”中加上功利的色彩,我们还会不会肆意宣泄情感,还有没有彻夜畅谈文学的激情?!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就让兴趣成为舒展生命活力、彰显存在价值的好老师吧。我希望不要因为成人世界的功利,早早地毁了孩子真正的兴趣。让我们记住:兴趣与功利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