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趣话西游之23沙僧的心机3能言善辩的政客
只要认真读了原著,特别是在机关浸染多年后,你就会发现,真实的沙僧比你想像的复杂得多,根本看不透、猜不准。
先看沙僧究竟会不会说。
在原著第五十七回,假行者把行李抢走了,八戒要去讨回,唐僧说:你说话粗鲁,还是让悟净去吧。可见,连唐僧也是知道沙僧会说话。
到了花果山,见了假的孙行者(沙僧并不知),他说了一番话:“上告师兄,前者实是师父性暴,错怪了师兄,把师兄咒了几遍,逐赶回家,一则弟等未曾劝解,二来又为师父饥渴去寻水化斋。不意师兄好意复来,又怪师父执法不留,遂把师父打倒,昏晕在地,将行李抢去。后救转师父,特来拜兄。若不恨师父,还念昔日解脱之恩,同小弟将行李回见师父,共上西天,了此正果。倘怨恨之深,不肯同去,千万把包袱赐弟,兄在深山,乐桑榆晚景,亦诚两全其美也。”
此话含三层意思:先说师父欠妥之处,顺行者之气。再解释自己未劝解的原因,请师兄谅解。最后给行者两个选择:如果能够原谅,咱们一起回;如果不能原谅,请将行李还我,你在此乐享深山,两全齐美。
这番话,可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有理有情有节,不在机关混上几十年,很难说得这样滴水不漏。
假行者说,此论甚不合我意。我打唐僧,抢行李,并不是不去西天,而是自己去西天,独享正果,扬名万代。
沙僧又笑着说,师兄言之欠当。唐僧去取经,是佛祖指定的,即使你去了,佛祖也不会传给你,岂不空欢喜一场?
大家看,沙僧对取经有着清醒的认识,绝不是只会“跟着走”那么简单。
既然沙僧头脑够用,能说会道,那为何平时沉默寡言呢?特别是在三打白骨精时,唐僧几次三番念孙悟空紧箍咒,却始终一言不发?
我们再看看沙僧是否忠厚老实。
观音途经流沙河的时候,劝他洗心革面,跟唐僧取经赎罪,你看他是怎么说的:万一唐僧不经过这里,岂不是误了我的前程?可见他的脑子里根本不是想的取经,而是自己的前途命运。
原著第三十回,黄袍怪逼问公主是否有书信交与唐僧,从而泄露行踪。沙僧坚决否认有书信,坦然承担了责任。公主危机化解后,替他求情,解了绑他的绳子。他想的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我若不方便了她,她怎么替我求情?
行者归来,沙僧与八戒捉住黄袍怪(奎星)与宝象公主的孩子,两人来到宝象国,使劲往白玉阶前捽下,两条无辜的生命立即鲜血迸流,掼成了血饼。奎星有错,两个孩子无错,但此时沙僧毫无怜悯之心(在流沙河时他就吃人无数,不仅将9个取经人吃了,还将骷髅头串起来当玩具耍)。
因此可见,沙僧并非是一个木讷、憨厚、坚持善恶之道的人,而是一名精于算计、深藏不露、行事低调、性格多样的机关政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