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第二期新梦想写作孵化营[第一组]
《低情商的人讲道理,高情商的人讲感受》读后感

《低情商的人讲道理,高情商的人讲感受》读后感

作者: 1只奇怪的猫 | 来源:发表于2019-07-06 23:01 被阅读6次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几个例案来举证,当一个人能更多的去理解别人的感受的时候,他自己也会慢慢去接受自己的情绪,也会慢慢变得快乐起来的。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因为我身边就真真实实存在这样的人,老实说我真的很反感只会一味的给别人提要求的人,甚至于待在同一空间都会觉得很窒息。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去理解你的感受和情绪,如果你东西吃不完就是浪费、哭闹就是不听话、喜欢蹦跳唱歌跑来跑去就是调皮。

    也许他们早年的养育者就是这样对待他们的要求他们的,可每个人不应该都有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按自己意愿去活同等的权利吗?

    就算是孩子,也一样。

    所以很多时候如果过得不开心、不快乐就不要去勉强自己了。

    人一辈子真的特别短暂,没必要因为外界的各种条条框框或者某个人的要求就压抑自己、违背自己的内心。

    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触确实挺深的!

    我一直都知道人就应该这样去活,只是很多时候我也在惧怕某些外界给的压力舆论从而压制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

    道理都懂,只是如果让我去写有关一篇这样的文章,我想排班举例可能都困难,逻辑混乱,写得没有层次感,更不可能说服读者来认同。

    这样都是需要去学习、努力的东西!

    下面是这篇文章我摘抄的自己比较喜欢比较有感触的一些文字:

    在我们的成长中,如果早年的养育者对我们只讲道理,只提要求,不关注我们的情绪感受,我们就很容易发展成一个“过度应该”的人,这些“过度应该”表现在:
    人应该应该怎么做?
    你应该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应该怎么做?
    他应该怎么做?
    这些养育者跟孩子的联结,不是通过情感,而是通过“要求”“对错”“道理”,这样就会导致这个孩子情感感受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引导、锻炼和发展,过度地发展了很多“道理化”的能力。
    在大人给他们植入的意识里,小朋友应该好好吃饭才对,即使是你已经吃得很饱了;
    小朋友应该不哭闹才对,即使你已经很伤心了;
    小朋友应该不抢玩具才对,即使你不想跟别人分享......
    很多人在这个框架上长大,变成所谓的乖宝宝,他们长大后也会继续采用这种模式去跟别人进行互动,复制早年用“道理”跟人联结的模式。
    我通常用马和骑马的人来比喻这种关系:
    骑马的人必须了解自己马的感受,特点,才能更好地管理马,和马一起奔向目标;而如果骑马的人只关注“马要跑得快才对,马应该跑到那里才对”,完全不顾马的感受,一味地抽打马来让它奋力奔跑,只会把马搞崩溃,引起马的对抗。
    同理,试图用讲道理的方式说服别人,也很容易激起别人的反抗。
    就像小时候,父母总是不接纳我们情绪情感的合理性,总是评判我们不应该这样那样一样,比如小孩不应该馋嘴,小孩不应该让大人生气,小孩不应该哭闹,小孩应该懂礼貌一样。



    他们从未尝试过理解:


    为什么我们会馋嘴?
    为什么我们要干一些事,让大人生气?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哭闹?什么时候我们会哭闹,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不懂礼貌?发生了什么?


    这些对情感和感受的忽视,甚至否定,让我们的真实自我得不到发展,让我们总害怕一旦不遵守那些要求和大道理了,我们就是不够好的,不配被爱的。


    但实际上,你任何的行为都是合理的。


    小孩不就是会馋嘴吗?小孩凭什么不能让大人生气?小孩凭什么不能哭闹?小孩为什么要懂礼貌?怎样才算懂礼貌?


    这些要求和规矩其实是可以变的,因为视角不同,对应的要求和规矩就完全不同。


    基于这一点,没有绝对正确的道理,只有从某种角度出发,某种人的需求出发,暂时和局部的观点。


    你对世界的认识和观点和道理,必须是要整合自己的感受来进行的。


    这样发展出来的观点的能力就不会只是一个空洞的道理或者一个死板的要求 —— 它会是灵活的、更多角度的、可以多种观点并存的能随时可选择调整的。


    当你尝试去理解和感受、学着去整合时,你的情商才有了提高的可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低情商的人讲道理,高情商的人讲感受》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fv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