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喝好了。献上日更。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07715/ef6677417ca9c421.jpg)
选自《伤寒论》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芍药 六两 生姜 三两(切) 胶饴 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
脉的位置,寸偏反应阳的问题,且浮取偏阳;反之偏阴。脉涩如何解释呢?《濒湖脉学》里形容是“轻刀刮竹”,用刀刮竹子会有磕磕楞楞的不流畅的感觉,自来水管里没水了也会有这种擞动。严重的涩脉是血行有阻滞,比如癌症就会现这个脉象。这里是轻微的涩脉,主的是血少。
“阴脉弦”,脉之尺偏反应阴的问题,沉取偏阴。弦脉如何解释呢?就是像琴弦一样绷直。弦脉是主饮主寒主气滞血瘀。弦脉临证很多见,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弦脉出现的机理。弦脉事实上是脉象亢盛起来的一种表现。有饮有寒有淤,人体就要亢盛起来调动气血去攻,攻之不下,脉便会一直绷着,与有表证要现紧脉是同一原理。如果血充足,脉亢盛起来就是滑脉,滑脉的触感是血液像珠子一样流利的从血管里通过;如果血不充足,又要亢盛起来,就只能摸到脉管绷紧,里面的血却鼓荡不起来,这就是弦脉出现的机理。弦脉如果回到正常的状态应该是缓或偏弱的脉,所以弦脉常属于虚的范畴。有时候会有弦滑脉出现,这是因为津血虚不明显,于是弦和滑同时出现。弦脉如果兼有滑象,有力的象,或沉取有实象,是不能定为津液虚或阴证的。
涩也好弦也好,总之是津血少。津血少而又有外邪,气血要去体表攻邪,腹内的津血就不够了,于是“腹中急痛”,这是腹部的筋腱缺少津液在痉挛。人体只要痛,津血就会往痛的地方汇聚,这也是人体争夺气血的一种自保功能。
说到涩脉,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曾经有一位叫杨文魁的北京老大夫,到瑞典去看儿子。瑞典的市长听说中国来了个神医,市长会都不开了,来看望他,并且带来了六个病人。老大夫不懂英文,只挨个摸脉,一摸就说是癌症,说对了。一直摸到第五个都是癌症,都说对了。老大夫心想,这不是试我吗?于是成心露一手,摸到第六个的时候,他说这个人五个星期死。后来果然五个星期死了,怎么救都没用。老大夫摸的就是涩脉。这个脉比较难掌握,手感不好找。秋天常会现轻微的涩脉,大家可以趁这个季节体会下。
下面说方药。说先与小建中汤,若没好,再与小柴胡汤。《伤寒论》很少有这种不确定的表达。就这个条文,我们可以这么去理解:这里只有一个证,就是腹痛,然后就只有脉象了。腹中痛不是少阳病的确证,亦不是太阳病的确证,但参以脉象,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津血虚。津血虚自然是要以建中为主,小柴胡汤是以建中为主的方子,小建中汤更是以建中为主的方子。于是,张仲景给出了一个建议,先用小建中,不行再用小柴胡。
这说明一个问题,在临证上,病人的证状似是而非,找不到确证的情况是常有的。作为一个经方家,若能真正参透人体的运行规律,就能根据现有的证状锁定相应的范围,纵然一次不中,二次也会中。我在教学生临证的时候,碰到证不全的情况,也经常会说出两个相近似的方子,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因为是近似方,就算不准确,也会有一定效果。如果你能开两次药给病人治好,无疑已经是个好大夫了。就怕你不知道怎么思考人体,不知道方药在人体里的确切作用,治好了不知道为什么治好,治不好不知道为什么治不好,也就很难锁定相应范围。这样的话,病人就算来十回也还是治不好,就像那些后世中医,一个病治半年一年,迁延不愈的多的是。所以我主张学医要把人体的运行规律,以及方药和人体的确切关系搞清楚,这才是仲景精神。
小建中汤事实上是桂枝汤将芍药加倍,并且加了胶饴。桂枝驱外邪,外邪去津血自然就会回来。将芍药加倍是为了增加收敛津血的作用,同时止腹痛;胶饴就是麦芽发酵制的糖,性温,糖是能直接吸收的,温补津血的作用很快。此二药和姜草枣合用,便能速补津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