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观点1 关于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原文: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单看标题这点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细看内容,有点今天新媒体标题党的意思了,并非否认心理创伤存在,只是强调现在的生活依然有选择,不会完全被过去影响操控,并指出关键点是个体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
由此来看,偏向于认知心理学,即认为认知是一切心理和行为的关键,偏重意识思维层面。
这个论调对于初涉此领域的人会有很大冲击,甚至因为听起来太有道理了,而容易立刻成为它的拥趸。
不可否认,这个观点提供了一种新的与惯常认知不同的观察事物的视角,很有趣,并且在心理动机上也是完全成立的。
同时个人持保留意见。
我认为,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很大,其重要性与现在如何解读过去,二者是不相上下的。并且,要真正改变行为,需要在这两个方向上同时努力,而不仅仅依靠改变认知。处理过去事件的创伤情绪是第一步也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调整认知,调整对过去经历的解读,有效行为改变才会真正发生。
不处理情绪仅仅改变认知,会有以下几种可能的结果。
1.书中作者所讲的理想化状态,有点抛弃过去的意思,阻断过去经历的影响,要求个体具有直接从当下时刻开始重新生活的能力,即通过一个认知解读的改变,有点像植入一个芯片一个新代码,强行改变系统运行的状态。
这个想法初读起来有非常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很多受过去经历所困的人,会感觉突然找到了光明——原来我只需要重新解读过去的意义,只需要做这么简单一个动作,就可以摆脱很多年来这个受限受困的状态,这个操作看起来如此简单不费力,真是太棒了。
首先,完全认同并感谢这样积极的观点,能够给困顿中的读者带来希望,这是件非常好的事。
其次,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弱化了行为改变的成本付出。这是哲学的致命弱点——有些时候会流于清谈难以带来实际改变,如果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就会造成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尴尬状态。
行为改变的难易程度取决于,行为背后所装载的心理能量,具体来说就是创伤情绪或积压情绪的轻重,信念神经回路的稳固性。
一般性行为,意识到就可以改变的行为,就是在这个行为事件背后装载的心理能量很少,所以容易改变。到习惯就比较难了,再到性格就更难了,这两者都是长期模式化反应,其中蕴藏巨大的心理能量,不是几句话一个认知可以轻易冲破的。
这就是为什么常常会出现,看完书听完讲座,当时热血沸腾(新的心理能量出现造成短暂冲击),过后却没几天甚至睡一觉就变回老样子(新的心理能量太薄弱,无法真正冲击旧的行为模式中的巨大心理能量,以及旧的心理能量没有被有效转化,与新的造成抗衡并驱散新的)
同时从另一个现象也可以看到这个观点存在的不足。很多时候,对于身边人的情绪倾诉,我们会采取劝导的方式,也就是去跟对方讲道理,试图改变对方的认知,但往往是无效的。大部分经常遭遇情绪问题的人,正是因为他的行为无法通过思维认知而轻易发生改变。
2.在当时,行为的确发生了改变,甚至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过段时间就会因为各种外力因素的作用,而重新掉回老样子。
这就是励志书鸡汤书成功学等等之所以有很大市场的原因,这些书通过提供一些与你过去不同的想法认知,通常是强势认知,在当下犹如一记猛药,让你的症状(受限受困于过去经历的状态)得到缓解,但是药性一过,旧症复发,甚至比之前更严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