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假期,大咖们都去干什么了呢?
古典老师去了北京万安公墓,参加了北师大陆晓娅老师组织的《万安公墓生死课》。古典老师说,他通过与墓碑的对话,认识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更能好好回来过幸福生活了。
秋叶大叔跑了常州/上海/苏州的三场签售,在极端紧密的工作计划中,大叔不但跑完了魔鬼日常,还顺带指出了小助手的不足。看到小助手的反省文,我实在自愧弗如,爱睡懒觉的我大早上睡意全无。
咪蒙在做招聘,她2018年的目标是,公司1/3的人收入能年薪百万。有人会嗤之以鼻,有人会观望不前,但是我知道,不要小看那些从来没有“法定节假日”观念的人。
六神磊磊参加了一场婚礼,那是十六岁的郭襄的婚礼。在磊磊解读下,我看到那场十六岁的生日宴,真像一场婚礼呀——绚烂的烟火、精心的礼物、刻意出场的男主角、长辈家人朋友的祝福……
后来的郭襄一直在找杨过,踏遍终南山、绝情谷、万花拗、风陵渡……她不是在找心上人,而是在找不见了的新郎……
我有点惭愧,这几天打了好久的《王者荣耀》,对此,我要反省一下。
01
如果说游戏会使人上瘾,那么玩《王者荣耀》上瘾,则更快更简单。
据第三方统计,《王者荣耀》高峰时段玩家保持在两亿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女性玩家占比54%。它的两亿用户中,超过一亿是妹子。这是之前同类型游戏的师兄们——DOTA、LOL,是完全做不到的。
原因就是,《王者荣耀》的用户激励机制,做的实在太好了!
激励,就是完成预定动作,给你一个确定的、好的反馈。比如,海豚顶一下皮球,饲养员就丢给它一条鱼,以此往复。
同样,用户激励机制则是说,玩家在游戏中完成预定操作,就会得到某种结果,于是你反复进行上述动作。
一个好的用户激励机制有着深刻的底层逻辑,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叫做及时的、确定性的反馈。
《王者荣耀》的视觉性、听觉性效果非常好,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炫酷的效果。关键在于,技能集中敌人的音效、闪电,击杀敌对玩家“当”的一声,都是给你确定性和及时的反馈。
确定的、及时的反馈性,就是依赖;没有,则是一种伤害。要知道人类非常依赖确定性,非常需要反馈的动物,玩手游如果突然关闭音效,你会非常难受就是这个道理。
游戏时时刻刻在创造的反馈,是为了满足你的天性中的这种需求。“被满足”的情绪就是愉悦。
第二,迎合了我们大脑的某种喜好。
我们人类的大脑分为三层,想蛋卷冰淇淋一样发育现在这样。最里面那层,从爬行动物时代就发育好了,我们姑且称之为“鳄鱼大脑”,它用来控制身体的应急反应。
它管的5种应激反应,都可以用5个F开头的单词描述:
·入侵者同类/同性/不比自己强壮——Fight!
·入侵者同类/同性/比自己强壮——Flee!
·入侵者同类/异性——Fuck!
·入侵者异类/不比自己强壮——Feed!
·如果以上都不是——Freeze!
人类第二层大脑,在哺乳动物时代发育出来,我们称它为“猴子大脑”,这一点我们养宠物的人有感觉,小猫小狗有应激行为,也有喜怒哀乐的情绪。
这个大脑用来管理多个生物性情绪——最基本就是恐惧和兴奋。
第三层大脑才是人类独一无二的,即前脑额叶,用来管理思维和理智。
其中,游戏能提供“猴子大脑”需要的兴奋感。刚才说到,游戏为你的需求创造满足感,这种情绪就是愉悦。
而这种情况再向前、向高级发展一步,会是什么样子呢?就是这种情况:崩了很久的需求,一下子被满足,这就是“猴子大脑”酷爱的兴奋感。
比如,你在《王者荣耀》里追杀别的角色,情况越来越危险、越追越焦躁,突然,你一个技能追上对方,一个补刀对方毙命。
第三,叫做外在奖励,简单说,驱使人行为发生改变的外部因素。《王者荣耀》外在奖励包括哪些呢?段位、赛季排名、胜败双方MVP、角色皮肤等。
这里还要说明,抽奖、抽皮肤则结合了二、三两种方法。这种“不确定的满足”制造了兴奋感,又是外在奖励。
游戏上瘾的原因,在于确定性、有反馈获得愉悦感,压力释放的兴奋感和外在奖励满足感,这一切的结合让人成瘾,停不下来。
02
可能你会问,如果知道了成瘾的机制,能不能将这种机制成功运用到学习上呢?我的回答是,很难很难。
一方面,《王者荣耀》上手门槛很低,而学习知识和技能,情况则要复杂得多。
比起DOTA、LOL,《王者荣耀》两个指头就能玩,一共3~4个技能,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对时间要求低,坐地铁、上厕所、午餐间隙5~15分钟就能玩一局;对设备要求低,无论安卓还是苹果手机都能一起玩;设计每日任务系统,不需要用户思考干什么,哪怕只要完成每日任务就可以熟悉上手。
学习知识,虽说快速成功是不可能的,但快速入门非常有必要。李笑来老师《人人都能用英语》说,掌握一门外语最少必要知识是哪些呢?
·认识字母
·认识音标
·会查字典
·懂基本语法
·会查语法书
·会用Google搜索引擎
学会这些,我们学外语就入门了,接下来不断使用它就可以了。即便如此,外语入门比《王者荣耀》入门难度要大得多,更何况掌握外语了。
另一方面,上手以后练习到精通的过程,外部激励的形式不适合学习这件事。
中国大概有4000多个手机游戏团队,一年出产1万多款游戏,但能挣钱的只有十几个而已。我们学习的时候很难建立一套具备画面、音效的强反馈系统,如此成功的帮助我们学习。
相反,一直靠着激励学习,突然不激励了,对自己就是一种伤害。好比滴滴停止打车补贴,伤害了用户预期,这种体验不论大小,都是非常难受的。
这让我想起一次上课,马云提到的组织观,虽然马云讲如何有成功的团体、如何有成功的人生,但我们把这个观念放到学习上同样适用。
在马云眼中的顶级组织是什么呢?“至情至信”四个字。漫漫长路上,如果是大家彼此靠利益一致合作,会怎么样呢?如果长时间利益没有实现,对利益贡献评价不一致,这个利益共同体可能瞬间瓦解。
学习也是,如果仅仅靠外部激励,这种激励减弱了怎么办?没有了怎么办?可能你的动力就土崩瓦解了。
马云提出,他要的顶级组织,大家是按照至情至信相处的,不按照暂时的对错,不按照暂时的利益的有没有、公平不公平,而是靠性情、信仰,这样才能让你走过人生至暗时期。
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但是很多例子我们应该非常熟悉,比如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三国演义》刘关张的例子。
03
最后,我想提醒自己,学习这个东西一定要尝试做到极致的感觉。特别要强调,其结果和过程是同样重要的。
结果重要简单说,就是“头部效应”在知识领域也有着巨大作用,把一件事做到前25%和前1%带来的收益是不一样的。
在Google内部最牛的工程师,是杰夫·迪恩和他的搭档盖莫沃特。迪恩虽然不是学者型研究人员,但他发表的论文质量非常高,他的每一篇论文引用次数都是数千次,最高的近三万次。
这是什么概念呢?世界上引用数在10次左右的就是优秀论文了,中科院大部分院士成名论文的引用量只有两三百次。
迪恩在计算机领域研究可以说是到了极致了,是前万分之一的人。虽然迪恩在Google工作了20年,成就其实只有个位数(据吴军老师提供有6件),但每一项成就都到达改变世界的程度。
比如,我们熟知云计算、大数据存贮、并行处理的MapReduce技术等。
过程重要,则是在过程中练就克服困难的本领。
相比美国常春藤院校的研究生录取,有的学院本科录取难度更高。有一次,吴军老师就问过一个哈佛的教授,申请哈佛的本科有什么秘诀?
他告诉吴军老师,高中成绩不能差是必须的,但还有一个重要事情,就是有一项做到极致的专长,比如获得小提琴比赛第一名。
做到极致的过程中,意味要获取克服困难的本领,拥有这个本领的高中生,将来会不得了。
相反,忽视过程的重要性,希望像打游戏这样,甚至不劳而获的获取知识。且不说这样做可行不可行,即便真的可行,丢失的经历简直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