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周校长:
展信佳!
这周您谈到的话题依旧围绕着课堂,足以看出您对教学课堂的担忧与期望。从几年前我们学校就开始尝试走出传统课堂,发展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课堂,作为一线教师,我是非常能切身体会到不同课堂带给孩子们的不同变化的。
您在信中提到,课堂追求的目标是自信,这让我想到一个网络词:freestyle。这是即兴说唱的意思,创作不受旋律和歌词限制,自由抒发当时的心情。我想,这与语文的共同体课堂还是有相似之处的。每个孩子在即兴表达观点的时候,就是在进行思维的输出,作为听的同学,这是在输入,有了输出和输入,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课堂的学习内化。如果说传统课堂,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热闹,那么共同体课堂就是一群人的“狂欢”,它更尊重地让每个孩子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以我自己班的教学课堂来看,孩子们更喜欢共同讨论的课堂,他们会觉得有意思。如果课堂能让学生觉得有意思,这是非常难得的。我还记得曾经有个孩子在她的家校联系本上写着,重复乏味的学习让她毫无兴趣,她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改变传统课堂的学习模式就是往像一滩死水的学习里,助入新的活力。
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才会让老师真正去走近学生,去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上个星期,我在教学《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从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雨来是一位英雄?有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她说,12岁的雨来,和我们差不多的年纪,我们对美味的糖果是根本无法抵抗,可是雨来不仅能拒绝敌人的诱惑,还能坚守秘密,我觉得他很了不起。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首先这个孩子会筛选课文信息(12岁和拒绝糖果等情节),同时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龄的自己比较),最后能真切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了不起等)。所以,不是学生不愿意思考,而是缺少一个机会,让我们去发现他们的思考方式。
当然这个问题,很多孩子都各抒己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在作业本上同样的问题,当孩子们需要书面表达时就出现了问题,回答都是差强人意,总而言之就是没有达到语文中所说的关键词汇。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课堂上的即刻思维与表达,就像是飞翔在空中的羽毛,它是自由而真切的。而书面表达,又是要落回到地面的,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一定的答题技巧。
因此,我也时常在反思,课堂上孩子们回答我是否应该进行一定的总结,让孩子摘录固化的课堂笔记,或许这个答案是一半一半。因为我相信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群孩子思考的逻辑性会更精准,思路会更清晰,而这样的思维模式,我也不愿意去破坏。同时,我觉得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答题技巧,书面表达时能更准确。毕竟技巧可教,思维不可教。
据说演员在演戏之前,需要进行剧本围读,讨论剧情的合理性,为顺利开拍打下基础。那么共同体的语文课堂,更像是一群学生在进行文本解读。在这样课堂上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孩子回答的自由,营造令人安全的氛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的热情,让每个孩子的思维进行碰撞。同时,作为老师就要像是导演,或者说是天平上的砝码,调动孩子们的情绪,同时平衡好课堂表达与书面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
课堂改革在学校里正在悄悄进行,对孩子们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就如您所言,自由是应当是每节课堂永恒的追求。而我们都是追光者,朝着更明亮的前方前行!
祝
万事如意,事事顺心!
您的同行者:张丽娜
二0二一年四月十八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