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据报道国人现在的阅读量很少,很多人普遍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但凡事都不可一概而论,我坚信任何时候任何人群里我们周围都不缺爱好读书的人。学校、图书馆自不必说,地铁、候车室、公园也时常可见手捧一本书专心阅读的男人、女人、大人、小孩、职员、学生。朋友圈里也常常可以看到朋友们图秀最新阅读的各类书籍:政治、财经、传记、历史、军事、美文…,包括自己在内也曾不止一次图秀所谓藏书、新购图书、朋友赠送的图书(特别浪漫农夫和绝对值为代表的朋友们)、丢失的图书、读书心得、年度阅读图书清单等等。
每每这样的时刻,心中充满自豪、自信甚至自负,尤其商品经济大潮之下读书人数委实不多这一不争的事实,更增豪迈,颇有放眼四周舍我其谁的气概。某日和一位同事聊天,得知她正在阅读杨绛的《我们仨》,她是一位每日买(菜)打(洗刷)烧(做菜)的家庭妇女,聊天话题也几乎从未离开家庭和宫斗剧。又一日,夜里三点起身,随手打开手机,看到一位朋友没有休息,问他,回答道:“还不困,看看《我们仨》吧”。那一刻,自己忽然忽然明白了很多:平时自诩读书不少,自命清高,“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一谚语被我弃之脑后,忘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究其原因,或许并非读书太少,而是读书品位的差异,《我们仨》的两位读者面前,虽然自己也从没看过所谓《拍马屁的艺术》,但亦足以令我无地自容。
选择了优秀的充满正能量的书籍,接下来当是认真阅读。专业书籍,自然字斟句酌,不必赘言。其他书籍,水会江南更加倾向于陶渊明和诸葛亮式的不求甚解,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无限”的书籍,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也是不求甚解成语的来历)。《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等好友的读书方法不同,徐、石等读书“务于精熟”,诸葛亮则“独观大略”。诸葛亮的“独观大略”,系指读书不纠缠在细枝末节,不纠缠在文词风格,而是跳出书本,带着思考把握书中的精义。自己还远未达到掌握大略的境界,但是希望可以通过把握理解书籍的核心思想,取其精华,以求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读书的目的个人以为有二:休闲娱乐(消遣时间);吸收知识(利用时间)。二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相互共存,在娱乐中习得知识。所谓休闲娱乐,不过类似前些日子满目宫斗剧,不必细说。
吸收知识不过只是表象,更多的时候我们通过读书吸收知识,掌握更多技能,实行“充电”,进而可以获得更多更好机会和更丰厚报酬,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
知识的增长拓展出更多的渠道,书里书外皆可结识朋友,通过读书认识的朋友,总体好过酒池肉林相逢的朋友。
读书不是用作外在炫耀的资本,书柜陈列的图书不是道具,读书对于我们的感化更多在于精神层面,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视点,丰富我们的内心,优雅我们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提升我们的素养,从而更好引导我们的言行。
读书不能忽略立身做人,设若心地不正,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甚至为虎作伥,读书再多学问再高也是枉然,只会作恶社会,造成更大危害。君不见,自古以来大奸大恶之人,大多满腹经纶,赵高精通狱法、蔡京术法精湛、秦桧状元出身(印刷体“宋体”即为秦桧创造)、和珅精明干练。
读书不是为了读书,不应该停滞于休闲娱乐、改善自身生活、提高自身素质,而应化读书为具体行动,胸怀众生,利用自己读书习得的知识技能经验服务社会,多行善举。惟其如此,才能达到读书的终极目的:
利他(约等于为人民服务,但是自己恐怕没有资格呼喊这句口号,因为我的名字叫人民)!
关联博文
《喜欢读书》 《读书与反思》 《且说读书》《我与书的那些事儿》《被逼读书》
2017年04月1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