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11-07

2019-11-07

作者: 三分龙 | 来源:发表于2019-11-08 15:48 被阅读0次

    幸福的假设~《象与骑象人》-乔纳森.海特 


            一本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作者将现代智慧与古代智慧、宗教与科学、东方与西方、自由与保守交织在一起,引导我们从人类心理机制的角度去积极、理性地寻找幸福和人生的意义。


            核心:一、为什么我们会不幸福;二、追求幸福的科学方法是什么;三、如何超越自我的局限,实现人生的升华。


            一:我们为什么会不幸福?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他的代表作《变形记》里讲过一个故事。女主人公在对自己情人的爱和对父亲的责任之间,左右为难,痛苦万分。她身处其中,痛苦地说:“我感到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牵引着我向前走,情欲和理性把我拉向不同的方向。我很清楚哪一条是正确的路,心里也很认同,但我却踏上了错误的路。”

            这个故事中女主人公的处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比如,我们也曾感受到有神奇的力量牵引着我们;要仿真工作和打游戏或刷微博这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会把我们拉向不同的方向。我们很清楚哪一条是正确的路,心里也很认同,但我们仍然打开了错误的APP软件。事实上,正是这种看似奇怪的现象,却揭示了我们的心理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过去我们总认为自己是有独立意志的,可以自由地决定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然而,《象与骑象人》这本书,开篇就告诉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为。我们的内心并没有一个能够决定自己行为的“最高决策人”,相反,我们的心理是被分成多部分的,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主意,甚至,有时候各个部分间的意见还彼此冲突。

            在心理的组成各部分里,有一部分是我们内心的自动化系统,包括内心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等,作者把这一部分比喻成一个大象;而内心的另一部分就像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他能进行各种理性的思考 、提出理性的要求,但是却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就像前面《变形记》中女主角的感叹:我的骑象人理性地告诉我,哪条路是对的,但是我内心的大象却把我带向了错误的方向。所以,相比于骑象人,我们的内心更多地受到大象的主导。

            当然,理性不是完全没有作为,只是说骑象人的角色更像是大象的一个顾问。如果大象和骑象人意见相同,或者大象自己没有什么欲望的时候,骑象人才能指挥得动大象。而如果大象真的想要做什么,骑象人根本斗不过它。所以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才说:“理性应该只是激情的奴隶,除了服从之外 ,没有其他可能。”这么说,可能有点绝对 ,不过,想一想你每次都产今天一定要减肥的情况下,晚饭仍然多吃了二两五花肉,休谟的这个答案恐怕离真相也不远。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你在成功大师的循循善诱下,突然顿悟,想明白了,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三个月之后,结果发现自己还在原点,仅仅靠下决心,骑象人也改变不了大象。

            理解了我们内心是受到大象主导的特点,其实就更容易回答本书的开头提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不幸福?这是因为:内心的大象天生就容易让我们觉得不幸福。听起来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内心这头大象表现现来“悲观主义者”的特质。比如我们捡到100块钱当然开心,可是要是又丢了这100块钱,就会更痛苦。我们心中的大象,总是会放大痛苦的感受,让我们总觉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正如富兰克林所说:“我们哪怕是生点小病,都感受得非常明显;可是我们健康得活蹦乱跳,却毫无知觉。”

            听起来内心大象的这种“自寻烦恼”特点很让人窝火,可是,如果从进化的 角度来看,有这样的特质其实非常合理。想象一下,如果你来设计鱼的心理,你会让鱼对机会和威胁的反应强烈度是一样的吗?答案是:不是。鱼儿有机会找到食物吃,当然开心,不过也不用太开心,因为就算没吃到也没关系,海里的食物多得很,这次吃不到,下次总能吃到。可是面对威胁,不做出强烈的反应可不行。如果遇到威胁时,鱼儿的反应不及时,捕食者过来没注意到,它就一命呜呼了。所以你只有设计一个对遇到坏事的反应比遇到好事的反应更强烈的基因系统,你才能够让这个物种更好的生活下去。

    当然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基因设计者,可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会保留下这些对坏事反应更强烈的基因,因为它们更有生存优势。不过它带来的副作用也就是对人类而言,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到我们大象这里,会被更敏锐地发现,并放大负面的情绪反应。所以,是不是生活就真的如同我们自己认为的有那么不幸福呢?答案显然是未必。正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说的:事情没有好坏,都是人的思想在作崇,你之别所以觉得不幸福,主要是心中大象负面反应造成的。


    二:不过,大脑中除了大象之外,还有骑象人。尽管骑象人是一个顾问,但是如果他技术精湛,能够正确地引导大象的话,我们就有可能找到通往幸福体验的道路。骑象人该怎么做呢?这就是我们追求幸福的科学方法。

    如果你是普通工薪阶层的一员,一年只有10万的收入,突然一夜之间中了两千万元,你买了新房子,买了新车,辞掉原来无聊的工作,生活用品都比以前高档。现在你的生活比起以前可谓有天壤之别,那么这的生活过几个月之后,你觉得你会比过去幸福多少倍?10倍、50倍还是100倍?事实上,更可能的结果是,你的幸福和过去差不了太多。

    这个结论可能会让你震惊,不过事实正是如此。在电视剧中出现的主人公奋斗一生终于取得金钱无数后,却说出“我穿得只剩下钱”这样的话了。这听起来像在炫富,但其实却道出了一个真理:更的物质条件未必一定带来更多的幸福。金钱和权势买不来幸福,这一点,基督教和佛教都知道。《圣经·旧约·传道书》里面记载了耶路撒冷一位国王追求幸福的实验,他积蓄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建造了大房子、漂亮的花园,天天歌舞箫瑟。所有他想要追求的都实现了,这样他幸福了吗?答案是,他说:“想不妻经历了这一切后,一切都是虚空,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追求身外之物,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同样的故事,几乎在佛陀身上重演过一次。传说,佛陀是印度一个国王的王子,拥有无尽的财富和至高的地位。可是他却仍然觉得厌倦。佛陀也发现,金钱地位买不来幸福。

    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我们内心大象的动作方式有关。内心的大象对幸福的感知有二个原则,叫“适应原则”。所谓适应原则,是指我们对现况判断的标准,是看现状和我们已经适应的条件相比较,是更好还是更坏,而不是和过去的条件做对比。“适应”其实是神经元的一种特性,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但之后,神经细胞会逐渐“习惯”,对已适应的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你中彩票几个月后,你已经适应了新的生活水准了,所以和之前相比你不会感到快乐。理解了适应原则,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刚换了更大的房子,刚买了更好看的衣服时,感到非常幸福,机是一旦习惯了之后,就觉得生活还是很无聊。想要再买更大的房子,更漂亮的衣服,找回那种幸福的感觉,结果就陷入了佛陀说的“执着于身外之物的苦海里”。所以,如何找到幸福呢?佛陀给的答案是:放下身外之物,向内求。这是佛陀给我们的启示,要想幸福,要追求自己的内心。

    前面我们也提到,现代科学已证明,大多数情况下金钱、地位等身外之物确实受到适应原则的影响,不会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幸福。但是,现代科学也发现,佛陀的观点也够全面,尽管大多数身外之物不值得追求,但是确实有少数的身外之物,能够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幸福,值得我们追求,其中最重要两个就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全身心投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中少数值得追求的身外之物,会让你觉得更幸福快乐,而快乐的人,又会拥有更好的父子关系。我们能够适应自己住在小房子里,但是适应不了和配偶的长期不和。如果你有一个令你讨厌的室友或同事,这种人际关系的不和,会在每一天给你带来伤害,就算你没有看到对方,你们两人之间的冲突也会在你脑海里不时出现。

    假设有王先生和章大妈两个人,你和朋友赌100元,他们谁更幸福。王先生,35岁,单身未婚,有个人魅力,喜欢运动,年收入40万元,人很聪明,空闲时喜欢阅读和逛美术馆。而章大妈和他的先生两人年收入只有20万元,65岁,体重超重,其貌不扬, 不过章大妈很爱交朋友,空闲时大都参加教会的活动。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显然看起来王先生占据绝对优势,他似乎拥有一切,但是,如果真的要打赌,你应该赌章大妈比王先生更幸福。你可能会很惊讶,不过,如果你理解了前面提到的内心大象的特点就会明白,王先生拥有的优势其实都是金钱、地位和身份等身外之物,这些优势迟早会被大象的适应原则所限制,一旦拥有后,人就适应了。而章大妈却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她有婚姻伴侣,其次,章大妈结交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人际关系更丰富。这些丰富的人际关系,会让章大妈更幸福。

    书中,作者提供了一个让人际关系给我们带来幸福感的小技巧,那就是主动给让自己心存感激的人打电话或亲自上门表达谢意。作者曾经让人的学生们做过这个实验,虽然大多数人一想到要主动给别人表达感激就会紧张不安,不自在,可是他们一旦付诸行动后,当事人整天的心情都很好,很多学生还说这种好心情会持续到第二天。所以表达你的爱,用心打造你的人际关系,会让你更幸福。

    另一个值得追求的身外之物,就是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里。

    大象在感受幸福的时候,除了遵循适应原则外,还遵循进展原则。所谓进展原则就是,朝着目标前进比实现目标要更幸福。每当大象做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有快乐的感觉,因为这个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一咱带来快乐感的物质。只不过,我们只会在做对一件事情之后的头几秒才会有这样的感觉,而且这样的满足感持续的时间也并不会长。我们在向目标一步步前行的过程里,会不断感到幸福与满足感。而一旦最终目标实现,成功来临的那一刹那,我们心里的感觉却像走完漫长旅途之后的如释重负,而不是原以为的欣喜若狂。所以,当我们成功的时候,如果只是感觉到了短暂的幸福感,那我们很容易就会困惑:难道我的努力,就是这样?真的是感觉努力一场却是空,我穷得只剩下钱了。其实,关于这一点莎士比亚早就说过:成功之时,一切已结束。努力的过程,才是最幸福的。

    因此,我们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就不要为了金钱或地位工作,而是要做你真正喜欢热爱的事情。因为你热爱的事情,才会让你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坚持下去。

    《驱动力》这本书讲过,过去我们以为像猴子这样的动物,只会为了获取食物和性而采取行动,但是研究发现,猴子也有自发主动行为,不是为了好吃的或漂亮的另一半,而是它自己就有好奇心、自愿去做的事情。比如,猴子会在没有外部奖励的情况下,饶有兴趣地研究带有机关的开关怎么打开。人也一样,我们都有发挥自己潜力、展示自己优势的渴望,找到自己内心热爱的事情,全力以赴地投入,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国为这个时候我们要容易产生进入心流的状态,也就是忘记时间、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到极致产生的那种感觉和价值感。这个时候我们就比较容易能够理解稻盛和夫在《活法》这本书中曾经说过的话,他说:“努力工作是体味人生真谛的方式。”

    当然,如果我们要更完整地表达这个观点,那就是努力从事那些让你充满热情、从内心愿意去做的事情 ,就能够找到人生的真谛。这就是作者对如何追求幸福给出的答案:大部分身外之物确实不值得追求,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发自内心热爱的工作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持续的幸福。


            三:如果说只是谈幸福,那似乎到这里话题就结束了,不过作者还有第三部分,在幸福之外,如何把幸福的价值进一步放大。即第三部分,超越自我局限的人生升华。

            幸福当然很美好,可是幸福和幸福的层次也不一样。在所有人类的文化里,人们在群体中影响自己内心感受的情况,往往可以分成两个维度:一个是水平希望维度上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喜爱;另一个是垂直维度上表现出来的你在社会上的地位或阶级。比如,我们会熟悉的人,用“你”来称呼,对不熟悉的人,用"您”。遇到地位比我们高的人,我们会用职位来称呼对方,比如王局长;遇到熟悉或地位比我们低的,就会直呼其名或用昵称,比如王狗蛋。如果一个上门销售的推销员叫你狗蛋,你肯定就火冒三丈。这就是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社会等级的规范对我们内心感受的影响。

            不过,作者认为,在这两个维度之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第三维度,也就是精神层面的提升,作者称为“神性”的道德维度。这里的“神性”不是说假定上帝一定存在或者我们一定能感受到上帝存在,而是说,不管有没有上帝,我们内心都能够感受到一种神圣的敬畏感、自我的提升感。这种提升感能让我们内心充满幸福的感受。

            那提升感是一咱什么样的感觉呢?作者引用了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的一段话来描述提升感,他说:“当我们看到有人行善或者知恩图报的时候,这些完美情操不仅会深深打动内心,还让我们产生见贤思齐的效果。而我们看到英雄人物表现出来忠诚和慷慨的时候,我们会胸口紧张、内心震荡。”这种内心很特别的感受,就是提升感。这种提升感不仅让我们感到幸福,甚至会让我们产生敬畏的感觉。

            如果提升感能让我的精神感受升华,那我们怎样才能获得这种提升感呢?对于这个问题,哲学家康德给出了两个答案。康德曾经说过,真正让他心存敬畏的东西有两样,一样是人头顶上的星空,另一样是人心中的道德戒律。体验大自然和感受高尚道德能够给我们提升的两个重要方式。

            关于在大自然中感受到提升感这件事,爱默生就曾经在他的文章中写到过。他说:“当我站在荒野平地时,我就消失了,我变成了一颗透明的眼球,我看到了一切,我的心已经完完全全被这不朽的、无限的美景所占据。”而我有一个朋友也告诉我,他第一次在冰岛看到北极光下奇幻景色时,他整个人被震撼了,对大自然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对人生有了全新的理解。所以,如果我们想要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提升感,让精神升华,我们可以把钱花在探访这些大自然的神奇当中,比如去巴西的热带雨林里探秘,或站在在巨大的尼加拉瓜的大瀑布前看造物主的神奇,这种经历带来的的提升感、幸福感可能会影响们的一生。

            而培养甚至看到高尚道德行为带给我们提升感这件事,我们每个人也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比如,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有考生为了拯救路人而放弃高考的资格去救别人的时候,我们内心会有一种热流在涌动。当我们看到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不顾自己的安危,跳到洪水中救人的时候,我们也会热泪盈眶,心中有一份提升感。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超越了我们自我而感受到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提升感。

            不过,在感受大自然和高尚道德之外,作者说,还有第三种方式会让我们生这种提升感,那就是加入一个群体,去做超越自我意义的事情。比如,当年红军长征后,斯诺写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结果吸引了像白求恩、柯隶华等一大批国际友人来到延安或走向抗日前线。正如毛泽东评价白求恩时曾说,他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所谓“脱离低级趣味”,某种程度上应该说的就是在做着超越自我意义的事情。因此,我们在人生事业的追求里,也可以通过加入一项超越自我意义事业而产生自我提升的幸福感。比如,很多电影演员拍电影只是为了赚钱,所以他们在大众眼里只是明星,崦印度的著名演员阿米尔·汗,他在拍电影的时候却投入到了更大的超越自我利益的事情,他会为妇女、为穷人发声,身体力行地影响着人们,所以阿米尔·汗在印度不仅仅是一个明星,还拥有“国宝”的地位。

            那第个普通人又如何加入超越自我意义的事业里呢?关于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提到的一个观点:以利他之心度人生。所谓利他之心度人生,就是说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仅仅考虑着自己,而是要更多地考虑别人的利益。这不就是超越自我心态的最基础而重要的方法吗?而当我们超越自我,加入到一个比自我更大的群体之中,大家一起为着一个利他的目标努力,就更能感受一这种神圣的提升感,获得持久的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11-0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kb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