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4
【美】海姆.G.吉诺特 著艾丽丝.吉诺特 H.华莱士.戈达德 修订张雪兰 译
第4章 责任感:要求服从,不如传输正确的价值观
孩子究竟能学到多少我们希望他们知道的东西,取决于他们内心对我们教导的情感反应。
价值观不可以直接传授。孩子只会被那些他们爱戴、尊敬的人同化,通过模仿他们,孩子们吸收了他们的价值观,并且成为孩子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
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的责任感始于父母的态度和技巧。态度包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技巧包括向孩子示范处理情绪可接受的方法的能力。
关于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在我成长的印象过程中,很多时候,家长只能接受情绪好的孩子,对于情绪糟糕的孩子,就被家长称之为“不听话”、“不乖乖”。孩子可能因为失去了心爱的玩具,大声哭泣,却不断地被压抑,被要求停止哭泣,否则就不是好孩子。记得有次在小区遛娃,一个三岁左右的宝宝拿了一辆玩具车在那玩,很快吸引了其他的小朋友过来围观,很快,就有其他的小朋友要求玩那辆车,小男孩不愿意与别人一起玩,就把玩具车抱在怀里,这时候,孩子的妈妈非让孩子把玩具车给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孩子就是不愿意,结果孩子大哭起来,孩子的妈妈可能觉得很尴尬,就一把拉着小男孩的手就走,“你不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那我们就回家,以后再也别想出来玩”。小男孩哭的更伤心了,但还是紧紧的抱着自己的玩具。妈妈见孩子哭的厉害,特别生气,让孩子立马停止哭泣,还用力甩开孩子的手,不让孩子拉着,孩子越靠近妈妈,妈妈越是挣开……看着这一幕,大家是不是特别的熟悉,大人总是会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如果不按照大人的意思去做,就会受到家长的冷落或者惩罚。在大人的眼中,孩子就要绝对的服从,才算听话。这样真的好吗,其实孩子在小的时候,很多不高兴、不满、愤怒等都是通过哭来表达的,而大人往往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孩子哭。当一个人的情绪经常的受到压抑,不允许被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就越来越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更多的时候学会了隐忍,为了让自己成为大人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就这样一点点的磨灭了自己的本性,在以后的工作中、生活中,和另一半的交往中,都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如果有必要,让他们自己作出选择。
小时候,父母会给你很多选择的机会吗?吃饭 、穿衣、读书、写字、交朋友等?可能由于中国的传统教育根深蒂固,向来都是父母家长说了算,在很多事情上,孩子哪来什么选择权,都是父母怎么说,孩子怎么做,父母怎么要求,孩子就要怎么按要求行事,孩子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从小我们被灌输的思想就是要服从父母的意愿,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有过选择权。适当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学会拥有主动权。
从小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很多时候,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更多的是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不是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已经习惯了听从,服从,逐渐的在这种意识里失去了自我,不会自主选择,不懂的拒绝。
我希望我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是一个强权的妈妈,我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生活的可能性,让他在以后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抑或情感,能够懂的进退,懂的取舍,懂的自己的人生需要怎样的过活。
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品,他应该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让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