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徐九思,字子慎,明朝五代老臣。虽一生官职不高,但深受百姓爱戴。

徐九思,字子慎,明朝五代老臣。虽一生官职不高,但深受百姓爱戴。

作者: 水如天如水 | 来源:发表于2024-03-29 09:24 被阅读0次

徐九思,字子慎,明朝五代老臣。虽一生官职不高,但深受百姓爱戴。

明朝嘉靖年间,初任句容县知县的徐九思已经40岁了。

在担任知县期间,因为他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句容县百姓的拥护。

徐九思任知县时,深知百姓的苦衷,他懂得要想使百姓日子好过,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首先就是要减轻他们的负担。

为了避免县吏们徇私舞弊,县里的大小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

他的举动自然引起了一些县吏的不满,但他身后有句容县众多百姓的支持,谁都拿他没有办法。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徐九思尽管为五朝元老,但是他从未被人重用过。

徐九思心系百姓,处处为民着想,同时他的为官理念也常常影响着手下的官员。

在他的带领下,官吏们开始注重民生,体察百姓疾苦。

徐九思勤于政务,重视劳动生产。为了平衡税赋徭役,从调查情况,到落实任务,他都亲历亲为。

他对那些单身的穷苦农民特别关心,对当地的那些地痞无赖们则毫不手软。

一向节俭的徐九思节省日常办公费用,采石块铺路面,使来往行人得到方便。

徐九思还根据县里旧有档案,把仍存在官府里的农民卖盐后的盐引钱还给了农民。

倘若遇上灾年,谷价大涨。巡抚拿出仓中积谷数百石,让县里“平价”卖出,而粮款要还于官府。

徐九思时常嘱咐手下的官员:“能够买得起粮食吃的,都是富豪人家,现在的贫民就是平价也买不起了。”

于是,把救济粮拿出一半,以高价卖出,剩下一半的粮食用来煮粥,分给饥民。

距县城较远的山区的穷人,可到附近富人家取粮,县里替他们付款,这样一来使很多穷人在灾荒之年活下来。

徐九思的居室中挂着一幅《青菜图》,其旁书“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菜色。”,提醒自己,时刻把百姓疾苦挂在心中。

朝廷规定地方粮簿上有一笔注明可供地方官开支的例金。

当时地方官员以招待过路官员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利用公款宴请、送礼。这笔例金,徐九思却分文不取,后来自行规定取消了这笔开销。

徐九思一心忙于政务,不畏惧权贵,凡事秉公办理,敢于直言。曾经因得罪府尹和中丞,被贬调离句容县。

后经吏部尚书干预,才得以留任。升迁调入京城后,仍以国家安危,百姓疾苦为重。

后来徐九思遭人陷害罢官。回到家乡后,他兴办义学,布施赈济,招抚流民,兴修水利,依然不改利民的初衷。

水如天说:徐九思,一位明朝官吏,对不良的官场习气,敢于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对抗。

他从劳动生产中解决百姓的生存问题,使济困变成了解困,真正的让百姓自食其力,让他们懂得只有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徐九思,字子慎,明朝五代老臣。虽一生官职不高,但深受百姓爱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mp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