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长
长大之后才意识到,小时候为了迎合大人的需求,我的认知是如何的不健全。
所谓懂事听话,不过是对自我情感和需求的压制与压抑。
习惯性的自我压制会造成情感与表达上的闭塞。时间久了,容易憋闷生病。大人对懂事和听话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即永远和无穷。非良性事件的发生全数归咎于孩子的存在和出现。在小孩没有自我思考和辨别能力的情况下,他或她只会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包括日后社会生活中他人的有意为之也照单全收。‘啊,是我的错。是我不够好。’其实,你乖一点,天还是要下雨的。很多事情是在综合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人,只占其中一个因素。就像凌霄曾对齐明月①说的“你想想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有错吗?”
理性不是让人将情绪内化,这样的理性无异于耍流氓。
在社会生活中你的任何一个特征和关键词都有可能成为他人博弈的筹码和利剑。‘你不是理性的人吗?社会就是这样。’首先,理性证明人有不失控的自制,让其在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情况下,还能坐在他人对面与其平静的交谈。而不意味着此人要忍受不公。不平则鸣,才是根本原因;所谓‘社会就是这样的’是谬误。没有任何一条法律法规规定社会应该是怎样的,因为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的氛围与环境。在不损害他人利益且合乎礼法的情况下。如果您说‘社会就是这样的’,那么我是否也可以认为‘社会是那样的’。言而总之,双方游戏规则不同,既然道不同,便不相为谋。
小孩都是这样长大的。
请问,在得出这样结论的调查中,样本容量是多少,人口统计的特征和变量是哪些,参考了怎样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是否具有一定的普世性,使用了怎样的数据收集工具,运算工具,调查中的限制因素是否影响了数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如果在这样的调查与研究之后,有数据和理论的支撑,我才认为这句话有存在的可能性。同时,世事无绝对。
第一。
班级第一,年级第一,市,省,国,州,世界,宇宙?这个世界没有第一。因为第一根本不存在。因宇宙的未知性,人类的有限性。唯一能做的是自身的第一,当下的第一,范围内的第一。犯过的错误不再犯。节约时间和精力成本。如果同一问题总是重复出现,只能说明学习的机会已来。
有用和有爱哪个更重要?
在与他人的交互中,我永远想的是,我能为别人带来什么,对方需要什么。我们之间的供给关系是匹配且平衡的吗?这便是有用。当你觉得你并不能带给他人什么,还获得了关照和帮助时,这就是情谊。要感恩。这个问题徘徊在我的脑海里很多年,我一直想不清楚。到底是有用重要一些,还是有爱重要一些。直到如今我忽然觉得,有爱里或许包含着有用。但是有用更多的是合作方式和习惯的界定和体现。不管怎样,对他人曾经或如今的施以援手都心存感激,因为他们本不必如此。
依赖与软弱。
我想是我曾经的不坚强,不完全自立给他人带来了承受和负担。如今,我已不再需要。我也意识到我曾经的坚强似乎是故作,因为我会哭,也常常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事就有所动容。也在心里笑自己。直到后来看到一句话说,无情不意味着强大。我的‘坚强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健康的。因为我压制自己,把心守得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偏颇和倾斜。但我忘了,我只是一个人,有血有肉,会哭会笑。同时还有缺点。
控制是虚弱。
控制会带来过度关注,对外界的过度关注会让人偏离自我。即受到影响。很多时候知晓自身也是一种安定。为什么想要控制呢?害怕失去吗?已经一无所有吗?那么你认为在人的存活中,拥有的哪些存在是稳固的?权柄?可大厦将倾。财产?可四壁萧然,遽然而是。伙伴关系?又有狡兔死,走狗烹。那你的稳固呢?早上起来,看得见太阳。如果是阴天,我就点一盏灯。
总感觉挫折式教育是门玄学。
在我受到的这门玄学教育里,客观的来说,应对和承受能力确实会有所提升,但是体验感会降低。简单的说就是别人家的小孩可以玩过家家,跳皮筋,放风筝。我就要在家里研究宋朝的民间组织是怎样截取生辰纲的。以及在非合法的情况下,为何还被世人赞扬。长此以往,不处于关系与现实中。对生活没有体验感。换句话说我感受不到他人的存在,更像是平行时空的异类。相对异类。
相对于严苛更剥夺鲜活的是挫折。其实,每个人都只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很多事早一点晚一点都不是那天。我不明白的是正常情况下,你看到人受伤不是会问“疼不疼”?如何是苦痛升级或临门一脚,直接把人送下悬崖?我想不管是朋友,亲属,还是恋爱一个人或许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且前提是这样的引导是健康和理性的。挫折式教育大概是个伪命题。是大人自认为经受的早一点,坚韧来的也就早一点。可是小树再坚韧,没有阳光和水,大概也只会长出光秃秃的树干。
人与人都是一季,但只要活着,就还有下一季。
工 作
把工作放到第二标题,是想说它也同样重要。
谋生。
工作带给我更多的是理性,也反对网络上的自怨自艾,一如‘出卖智力,体力……’。我认为这是交换。每个人都有为自己生活及生存负责的权力和义务。出卖是指在违背道德,伦理,及当事人自我意愿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交易。那么请问,当初在契约上签字时是非自愿的情况吗?当然的确在存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或许,在想要和得到之间,有一个过程。也想所要的是为形式,拥有感,还是说为了事物本身的发展和熟练。或许燃烧今天比较重要,不用在明天想着对不起昨天。
工作更像是一个计成本的高效学习方式。
但职场不是学校。你需要交付,如果出现错误不是作业忘带了那么简单。要承担。当然有很多存在会带给我们启发和灵感。除了完成和优化任务本身之外,其他的事似乎没那么必要。
复杂或简单取决于自己。
我不是一个精于算计②的人,在不伤害的前提下,一般采取直接沟通。只是觉得把生命和时间浪费在博弈上有些不值得。该得到的一定会得到,给予方也会应允和兑现。其余的都是战略性拖延。也不要轻易受到网络上言论的影响。甲方对乙方的需求是产生实际工作成果,不是拍宫斗剧。违背自我迎合他人,短时间内或许可以获得关注和利用,但时间久了会遭到反噬。反噬自己也反噬他人。工作就是工作,也只是工作③。
情 感
没想到电视剧里甜甜恋爱的泡影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幻灭了。但,是好事儿。
在与人的交互中,有很多的自我结症显现。
甚至有很多是自己未曾察觉而又习惯于的。我总是处在恋爱的冰火两重天里,看着那个曾经被约束的自己释放,投入,恐惧,撕扯,也像孩子一样幼稚,情绪化,撒娇犯懒。我只是旁观她,觉得如此这般模样也实在难得。
爱是个有点玄幻的词。
我还是不能描述它。只是想世事变迁,斗转星移,人们想要的却也还是当初的那份温暖和寄托。男性把自己的脆弱与柔软寄托在女性身上,因为这样的他们不允许被表达;女性把安全和依赖寄托在男性身上,因为她们小时候看了太多的英雄主义。我只是很庆幸,还好我不信奉相关的存在和主义。也差一点走进误区。那就是你该承受的,承担的,别人无法卸下分毫。这与性别从来都无关。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想得到之前,最好还是问问自己能给予什么?
我能给予什么?
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什么都给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损耗,不伤害。如果我曾经伤害过你,我可以负责。只要你认为我该负责。我也不再需要所谓的精神依靠,我只想靠我自己,顶天立地。
性,不是交易。
没有谁更受损或处于劣势的说法(犯罪除外)。只是人与人更亲近,感受彼此的能量。如果女性从思想上认为这是给予,是自我受损的,那就是把自己放在了弱者的托盘上。我喜欢你,我有作为人类的欲望,所以我想亲近你,想感受你。如果有一天,我遇到想与之亲近的人,我会这样告诉他。
所有的美好都需要创造。
这样的创造要包括蓄力和沉淀。不管是现实里的积累,还是心智上的磨练与成长。或许终此一生,还是没有遇见。那么你也遇见了更完善的自己,如此,人间一趟,不虚此行。
注:
① 自《以家人之名》;
② 非贬义,是智力的显现;
③ 这是我目前的阶段,与人交往是我不擅长的部分,我大多只是有事说事,就事论事;
④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