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汇报》发文认为,奇妙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课本,正是在自然中,孩子们获得了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这也是科学研究和未来孩子们社会生存中最重要的东西。当我们把孩子们从小花园里赶到书桌前,强迫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刷题时,也许我们没有想到,在“高压政策”下,孩子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玩耍的时间,放松的心情,还有对科学的直觉,对创新的直觉。
对此观点,我深以为然。好的教育,尤其是好的早期教育一定是亲近自然。所谓亲近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成长和发展规律。二是要让孩子多多的置身于大自然当中,细心的观察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和壮美奇景,而不是过早的坐在教室里跟同学比赛刷题速度。
亲近自然的好处不言而喻,在我看来至少有两点:一个是大自然可以激发孩子的形象力,二个是大自然可以燃起孩子探索自然、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孩子在亲近自然,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在玩耍,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大自然,这种在大自然中玩耍的经历会以隐蔽的方式存储在他的成长之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孩子在观察,在惊奇,在感动。不难想象,当一个孩子突然有一天,在黄昏到来的时候,看到落日的余晖洒在远处的云朵上,那云朵的形象很可能会激发起他的想象力。他或许看到的不是云,而是一群骏马腾空而起。他或许看到的是一直巨大的鸟在振翅高飞。当一个孩子看到远处的高山,他也许会想到父亲的爱厚重如山,当一个孩子来到海边,望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蔚蓝的海水,他也许会想到男人宽广的胸怀。当一个孩子置身于漫天黄沙的荒漠之中,也许他会想到“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想到“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大自然会给亲近自然的孩子提供各种各样想象的场景。而那些过早的坐在教室里书桌前刷题的孩子无疑失去了这种切身体验。如果说有了置身在大自然中的体验是一泉活水的话,而缺少这种体验从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知识就是一潭死水。
大自然不仅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而且可以燃起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学习这件事,兴趣是最好老师,而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从哪里来呢?我想不是从书本中来,不是从哪些公式和推理中来,一定是从大自然中来,从发现自然的惊奇中来。正如日本的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在谈到他的童年生活时的一段描述一样:“我从小就喜欢观察刚刚破土而出的植物幼芽。树木、新芽的翠绿色充满强烈的生命感,每日,甚至每时每刻都奇妙地变化着。望着生机盎然的自然界,人们会忘掉一切烦恼。在蝴蝶飞舞的温暖季节,为追逐浅黄班蝶和小黄斑凤蝶,常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跑进比叡山的深处。红叶满山的季节也是难以舍弃的。一天中,随着日照的角度、强度的变化,满山忽而红彤彤,忽而金灿灿,大自然的杰作令人百看不厌”。 我想当一个孩子对他看到的自然现象迷惑不解的时候,他一定会提出疑问,比如他也许会问“为什么太阳会发光?,太阳的光有一天会不会用完?”等等不可思议却又极其深奥的自然科学问题。而研究自然科学兴趣的种子正是在这种疑问中种下的。相比之下,那些坐在书桌前埋头刷题的儿童也许正在背诵那些干巴巴的公式。
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儿童亲近自然,多给儿童创造接触自然和观察自然的机会和条件。尤其是在一个人生命的早期,大自然会给他无限的恩赐。这种恩赐也许在短时间内表现不出他的魔力,也许不能直接表现为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但是长远看来,在人生的早期把个体生命融入自然,一定会在一个人的发展中表现出强烈的后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