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IU小品文
马周(601-648),字宾王,初唐政治家、宰相。他是一个孤儿,早年穷困潦倒,别人都瞧不起他,自从遇到一个大伯乐-唐太宗李世民后,他的人生就发生了大翻盘,后来成了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齐名的宰相。可惜,他年仅48岁就病逝了,死后配享太庙。这是古代朝廷给予有功之臣的最高礼遇,意味着皇帝在祭拜祖先时,会同时祭拜这位大臣。在历史上,获配享太庙的大臣非常罕见。
后世公认,马周是“贞观之治”的有力推动者之一,也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由一介布衣走上卿相高位的成功典范,所以受到了一代一代后人的羡慕与赞叹。
晚唐诗人李贺写诗感叹说:“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说的便是马周前半生蹉跎失意的情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马周是如何从一个落魄书生一步步做到宰相的。
(一)早年不济
马周,博州茌平(今山东聊城市茌平县)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年幼时父母双亡,他成了孤儿,生活无依无靠。但他有一个最大的特长,勤奋好学,尤其对《诗经》《春秋》很精通。他性格开朗,不拘小节,行为怪异,乡人们都瞧不起他。
高祖武德年间,州学的助教一职缺人,马周就补任了此职,但他一直得不到重用,很不开心,天天喝的醉醺醺的,不把教学当回事。为此,博州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有一天,马周扔下官服,扬长而去,在曹州、密州(今山东、河南)一带游荡。
在密州,马周受到了赵仁本(时任吏部员外郎,后来当了宰相)的赏识和推崇。他认为马周是一个人才,窝在小地方就白瞎了,于是支助了马周很多的行装,让他进关中谋职。
马周来到汴州(今河南开封)求职时,受到了浚仪县令崔贤的侮辱,心中悲愤不已,继续向西走,决定去长安。
行至离长安不远的新丰县后,马周暂住在旅店里。店主人忙着给那些商人们端酒送菜,很热情,却不理睬马周。马周不觉大怒,拍桌叫道:“主人家,你们太欺负人了。难道俺不是客,你只管他们,是何道理?”
店家赶忙跑来安抚,马周要了一斗八升酒,悠然自得地一个人喝起来。喝完后,他大喊:“店家,再给我来两斗酒,外加一个洗脚盆。”他把酒倒在盆里,脱靴拽靺伸脚,公然洗濯起来。其他客人见了,无不咋舌。店家也十分惊异,觉得不可慢怠这个异乡人。
马周离店时,身无分文,就脱下身上的狐裘,说:“老板,拿这个抵酒钱够吗?”店家忙答:“大人,不但够,我还要退给您一大笔钱”。
马周朗声笑曰:“不必了,就当交个朋友,快拿笔来。”笔刚到手,他就在墙上题了一首诗:
古人感一饭,千金弃如屣。
匕箸安足酬?所重在知己。
我饮新丰酒,狐裘不用抵。
贤哉主人翁,意气倾闾里。
题罢,又来了一个署名-茌平人马周题。
店主人见马周是个慷慨大度、重感情之士,又听说他要到长安求官,为了谢他的皮裘之恩,就写了一封信,说:“您到了长安,若不嫌弃可以去我的外甥女那里。她开一个烧饼铺,能供您食宿。”
来到长安后,马周没钱,又没住的地方,人生地不熟,怎么办?他就真的去了那个烧饼铺。
店家的外甥女见信后,对马周招待备至。她是一个俏丽的年轻寡妇,对一个外地男人住在她家并不避嫌,每天供吃供喝,让马周大为感激。
几日后,寡妇说:“我们这里有个中郎将,叫常何。他很好客,您可以试着去他那里求职”。
当天,马周就得到了职位,做了常何的门客,而且住在了常府里。其实,这都是寡妇帮的忙。
常何是什么人呢?他早年参加过瓦岗军的反隋起义,归顺大唐后,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成了心腹大将。玄武门事变时,常何就是坚守北门的人。作为内应,他把李世民的人马偷偷放进了宫门作埋伏,为秦王完成夺嫡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周留在了常府后,他的好运也从此而来。不久,他和那位萍水相逢的寡妇订了亲,她的名字叫王媪。聘礼是常何出的,常何还帮马周租了一所空宅,操办了婚事。
据说,王媪早年开店卖饼时,神相袁天罡曾预言说:“此媪面如满月,唇若红莲,声响神清,山根不断,乃大贵之相!他日定为一品夫人,只是如何屈居此地?”
有一次,常何偶然听说了袁天罡的预言,深信不疑,便想娶王媪为妾。他吩咐亲信天天到她店里去买饼,游说王媪嫁给他。王媪只是干笑,全不接应。
难道王媪在等什么人?也许,她就是在等马周这个异乡人到来。二人成婚后,恩爱无比,马周后来当了宰相,王媪便成了让人艳羡的宰相夫人。袁天罡的预言也得到了验证。
就这样,马周来到长安后,不仅很快有了工作,有了家,一改往日的穷困落魄之状,而且转了运。马周的时来运转,并不是普普通通的转运,而是想也不敢想的大翻盘。命运就是这样神奇,要么处处点背,不走运,要么时来运转,一顺百顺。
接下来,马周的人生便拉开了一场长达近20年的好运不断、惊喜连连、一路高升的大幕。因为他很快会遇到天底下最大的一个大伯乐-唐太宗李世民。
事情的经过,要从李世民的一次公开纳谏说起。
(二)四请马周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死哥哥李建成(皇太子)、四弟李元吉,逼父皇李渊退位。第2年,登基做了皇帝,是为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元年。
他刚刚继位,就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先是对内平定了太子的部下旧党和反对他的政敌,对外又智退了东突厥的借机入侵与要挟。紧接着,老天爷似乎也要和这个新帝过不去,想考验考验他能不能坐住这个皇帝宝座,国家连年出现灾荒。
到贞观五年(631年),太宗已经多次率百官求雨,甚至公开检讨自己的过错,根本不见效。霜灾之后,旱灾又起,已经危及到社会安定。
太宗下诏公开纳谏,让群臣尽快出主意,提建议,上奏疏,谈论朝政得失与解困之策。常何是一个武将,对舞文弄墨很不在行,愁坏了,于是让马周替他撰写了20条建议。本来想应付了事,却引起了李世民的重视。
因为这些建议不仅条条切中时务,合了太宗的心意,而且文辞十分优美,它被后世誉为“二十条政疏”。
太宗 见到奏疏后,感到很奇怪,便问常何:“爱卿,你何时有了这么大的进步?”
常何说了实话:“陛下,我哪有这个能力啊!我新招了一个门客,叫马周,是他教我这样说的。他是个忠厚孝义之人。”
太宗立即召见马周,碰巧那天马周喝醉了酒,大呼不醒。太宗因为心急,接连派出使者催了四次,马周才赶到。
二人见面后,一见如故,谈起治国安邦之策来,谈得非常投缘和愉快,太宗当场就把马周留在了门下省供职。这就是唐太宗“四请马周”的故事。太宗还特意赐了常何丝帛三百匹,以奖励他为国家发现了一个人才。这一年,马周31岁。
入朝第2年,马周又被拜为监察御史。他每次奉命出使,都能完成太宗的旨意。
(三)扶摇直上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观点明确,辩证机敏深入,但他并不一味迎合奉承,往往能切中要害,处理起问题来也非常周密。太宗经常说:“我一时见不到马周,就会想他。”
32岁这一年,马周再次升职,升为侍御史兼朝散大夫,享受从五品下的待遇,官阶比原来的监察御(从八品上)整整提升了11级。很明显,马周成了太宗的左膀右臂,地位在直线上升。
中书侍郎岑文本看到这些后,私下对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不过,马周像鸢鸟一样两肩高耸,像火焰一样满面通红,飞升一定很快,恐怕他不会长寿!”
太宗对马周极为器重,而马周这匹千里马一旦遇到了伯乐,就会肆意狂奔,尽显其才,势不可挡。他37岁时又升为给事中(谏官),38岁转任中书舍人(皇帝的高级秘书,起草诏书)。41岁时竟然一肩三任,除了担任治书待御史,还兼着谏议大夫,代理着晋王府长史的职务。
晋王就是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他16岁被立为皇太子后,马周又升职为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长官),兼任太子右庶子(太子的侍从官)。按太宗的嘱托,他隔一天就要前往东宫一次,与太子李治一起研究学问。
太宗十分喜欢纳谏,尤其是想知道公正耿直的马周是怎么评价自己的。有一次,他对手下人说:“我的臣属听话的多,直言冒犯的少,我打算听一听我有什么过失。各位一定实话实说,不要隐瞒。”
别人大多都是奉承一番,而马周说:“陛下,我觉的您最近所做的赏罚,有点儿依自己的喜怒来决定。除此以外,暂时看不到其他过失。”
太宗接受了建议,马周又升为中书令(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正三品),进入宰相班子,依旧兼任太子右庶子。他身兼皇宫、东宫两处职务后,权力大增,事业也达到了巅峰。他处理政务精细周密,不偏不倚,令朝野上下心服口服,交口赞誉。这一年,他44岁。
645年,太宗远征高丽时,特意让马周和高士廉、刘洎留守监国,共同辅佐太子李治。期间,太宗还用飞白书赐给马周16个字:“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第2年,等太宗出征回来后,马周45岁升迁为吏部尚书(吏部的最高长官,正三品),47岁时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成为朝廷的股肱重臣。
太宗越是信任与垂青于马周,他越是殚尽竭虑,忠心耿耿,直言不讳,尽心尽力。他自从31岁入朝以来,在近20年的官场生涯中,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指出太宗的执政之弊,积极为国家献计献策,从而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一起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推动者。
最为世人称道的是,他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陈时政疏》,又名《贞观十一年上书》。面对李世民刚刚登基后的局势,马周高瞻远瞩,提了许多建议,核心观点有三条:“第一、要加强德治和节俭之风。第二、要体恤民情,百姓的甘苦决定着国家的兴亡。第三、要谨慎封王,未雨绸缪,首先要把形势稳定下来。”
李世民听从建议,吸取前朝教训,国家的战略从初唐时期依靠武力创业的阶段,转为文治阶段。在具体措施上,改革税制,崇尚节俭之风;完善科举制度,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广开言路,积极探索国家繁荣富强之路,从而一步一步缔造出长达23年的“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毛泽东曾评价说:“《陈时政疏》是继西汉政论家贾谊之后,600年来的第一奇文。”
随着“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到来,马周的人生也是如鱼得水,事业蒸蒸日上。多少年来,一匹千里马和他的伯乐心心相印,志同道合,越过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头,开创不完的局面一样。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唐太宗做梦也不会想到,他即将失去与自己密切相伴了近20年的千里马。
(四)病逝长安
马周一直患有消渴病(糖尿病),47岁这一年(贞观二十一年)病情突然加重,怎么医治也不见好转。
太宗急坏了,亲自到翠微宫寻找风景秀丽的地方,为马周修建宅第,好让他搬到这里养病。他经常命人送去御膳,安排御医精心看护,还亲自为马周调药,令太子时时去探视。然而,病情仍在向前发展。
最后,马周预知自己不久将辞别人世,于是让家人把自己为官以来所有的奏章都从朝廷要了回来,一把火全烧了。
人们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马周感慨地说:“管仲、晏子以披露国君的过失而博取身后的名声,为的是留名千古啊,我不做这种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马周病世,死时年仅48岁,正应了当初岑文本的预言。
马周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悲痛,亲自为马周举哀,追赠他为幽州都督,把他葬在了预先为自己死后和长孙皇后合葬的昭陵旁边。
昭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在为数不多的陪葬墓中,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徵、秦琼、房玄龄、尉迟恭等名臣,而贫农出身的孤儿马周也位列其中,足见他的历史地位之高。
马周活着的时候,早年没人能识得他的雄才大略,人们都鄙视他,责难他,甚至于侮辱他,他都忍了。后来,他凭着自己的器识,走到了伯乐李世民身边,找到了能够施展理想与报负的平台。从此以后,他一天也没有停歇过,呕心沥血,鞠躬尽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懈怠。
他不仅是一个心怀大志,时时为明君着想的忠良之臣,更是一个心怀天下,处处为人民、为国家社稷负责、敢于拒理力争的直臣。他对李世民如何对待晚年的太上皇李渊一直是颇有微词的。
玄武门事变后,太宗李世民29岁即位,李渊61岁成了太上皇。当时,李渊还住在太极宫中,所以李世民不管生活起居还是办公,仍在东宫里面。3年后,李渊才从太极宫迁往弘义宫(后改名为大安宫)。弘义宫就是李世民当年的秦王府,条件和环境与太极宫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当时,马周正担任着监察御史,他马上向太宗上疏说:“大安宫地处宫城之外,过于偏僻,而且规格至为卑小,与太上皇的至尊身份不太相称。无论在百姓还是蕃夷看来,都显得有点丢份。所以,我提议尽快修缮扩建大安宫,务必要高大显赫,如此才能符合天下人的愿望,体现陛下对太上皇的孝心。”
其实,马周是在暗示李世民,就目前状况而言,他在孝道上做的有所亏欠,唯一能弥补的办法,就是赶紧提升大安宫的规格,以免让天下人说闲话。
夏天到了,李世民打算前往九成宫(今陕西麟游县)避暑,这一切又被忠直敢谏的马周看在眼里。
他马上又上了一道奏疏,毫不客气地说:“臣见太上皇年事已高(时年67岁),陛下应该每天去探视他的饮食起居,而您现在居然跑到三百里外的行宫避暑,万一太上皇想你了怎么办?您想要避暑也没错,可您把老父亲扔在热烘烘的大安宫里,自个儿跑去九成宫凉快,这就是您的不对了!古人所说的温清之道,就是指冬天要让老人家得到温暖,夏天要让老人家享受清凉,可您却把这些孝道抛到了脑后,臣私下替您感到不安啊!”
之后,李世民又连续两次去九成宫避暑,却始终没有带李渊同行。李渊在大安宫生活了6年,昔日的权力与风光不在,以前的前呼后拥成了昨日黄花,70岁孤亡而去。
李世民到了晚年,儿子李承乾、李泰等为了争夺皇位,重演了李世民当年夺嫡的一幕,相互残杀,血流纷争。到这个时候,他才体会到了李渊当年为了平衡家族利益的苦衷,竭力想在几个儿子面前把一碗水端平的难处。他后悔了,觉得自己愧对了晚年的父亲。他经常反思自己做的太无情,没有尽到孝心。可这迟来的忏悔,李渊的在天之灵即使听到了,又有什么用处?
所以,马周去世后,太宗经常想起他的忠良直谏,还有他们君臣之间曾经有过的密切融洽日子。一想起他,李世民就让人用方士之术求他显身,然而不能做到。
太子李治也常常怀念马周,他即位当了高宗皇帝后,又追赠马周为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
垂拱年间,睿宗皇帝李旦大概觉得祖父李世民、父亲李治在位时,没能足够报答马周的恩情,于是他又把马周配享于高宗庙庭。
什么叫配享宗庙?是指大臣去世后,凭借生前的勋业,被允许祔祀于帝王宗庙的一种荣誉。这是古代朝廷给予大臣的最高礼遇。这意味着皇帝在祭拜祖先时,会同时祭拜这位大臣。在历史上,获配享宗庙的大臣非常罕见。
这就是马周早年落拓不济,中年有幸遇到明君与伯乐,从一介平民布衣走上卿相高位,深受几朝天子尊爱,传为千古佳话的故事。
(五)秦风帽带垂
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个人才华再高,若生不逢时,或者没能遇到知人善任的君主,他的人生走向就不好说了。马周自幼家境贫寒,没有金钱,没有家族背景,只是一个地位十分卑微的孤儿。如果不是唐太宗独具慧眼,也许他就在历史的长河里默默无闻,湮没无迹了。
马周的成功案例,引来了后世许多有识之士的羡慕与感叹,自谨与自励,晚唐诗人李贺就是羡慕最真、感叹最深的一位。
李贺是一个神童,人称“诗鬼”。他7岁能作诗,15岁时已经和李益齐名,誉满京华,人称“诗坛双星”。他还是成语“呕心沥血、石破天惊”的创造者。
李贺的才华惊动了韩愈和黄甫湜,二人亲自登门拜访少年李贺。李贺出来迎接客人时,头上梳着两个圆圆的小总角,身穿绿色荷衣,像一个小青蛙,轻快自如,一点也不胆怯,当场献诗一首,让两位高官大吃一惊。因为喜欢的不行,韩愈当即收他为门生,结成忘年交,还主动为李贺束发,帮他编小辫子,劝他早点参加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李贺18岁正欲参加科考,父亲突然病逝。守孝3年结束后,他已经21岁,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又遇到不幸,因为要避父名讳而被取消了考试资格。这件事对李贺的打击非常大。
在他离开长安,返还家乡时,友人们为李贺送行,劝慰他不要恢心,因为除了科考,人生还有其他路可走。在告别场上,李贺愤然写下了著名的《致酒行》诗: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
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
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
雄鸡一声天下白。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马周客居新丰时,无人赏识。后来,仅凭纸上的几行字,就博得了唐太宗的垂青,一生遂顺。我虽是一个执迷不悟的人,但朋友们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犹如雄鸡一声啼叫,天下就大亮了。我的科考之路被堵住,但我的人生还有其他的路可走,不能在一颗树上吊死。
李贺离开长安那天,天下起了雪,仿佛就是为这个落难之人下的。他触景生情,又写下《出城》诗: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试万里,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在诗里,他把自己比喻为一只被弹丸打伤的乌鸦,啼哭着回家养伤。出城时,关水映着他和瘦驴的影子,帽子上的冠带随风摆动,好不凄凉。回到家,妻子问起来,我又该怎么说呢?到时候只有夫妻二人双双垂泪了。
李贺后来怎么样了?苍天并没有像善待马周那样,垂怜于李贺。
李贺后来依靠父萌当了奉礼郎,却一生不能得志。他24岁那年,妻子突然英年早逝,他的抑郁症加重,不得不辞官回乡养病。而自从父亲去世后,家里一贫如洗,老母和年幼的弟弟,都等着他这个长子、家里的主心骨养家糊口。在多重不幸交织与压抑下,李贺27岁就早早病逝,回到了他笔下那个“鬼灯如漆点松花,纸钱窸窣鸣旋风;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的世界里。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止李贺呢?
在初唐诗人中,王勃25岁入狱,27岁落海惊悸而亡;杨炯受族亲牵连被贬,42岁去世;卢照龄52岁因为不堪忍受风疾病折磨,投颍水自尽;骆宾王62岁参加杨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篡位而失踪;陈子昂42岁失意退休回乡,冤死狱中;王之涣一生在官场上默默无闻,55年病逝,他完全是依靠自己存世的6首诗和真才学而名垂后世的。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终生没能得志,杜甫老病飘零52岁病逝于小船上,而湘江上的这条小船,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在中唐诗人中,刘禹锡被贬在外33年,只到晚年才被诏回长安,活了71岁,而与他同年考中进士的好友柳宗元,被贬蛮荒之地14年,47岁就病逝于岭南贬地,连回京的机会都没有了。临终前,他写了一封直刺人心的信,希望好友刘禹锡、韩愈能够抚养他的几个子女,把他的尸骨运回家乡,其言切切,其心戚戚,至痛至哀至悲!
这些人的一生大多不如意,不是受贬,就是得不到重用,甚至还入过狱,与马周“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经历比起来,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参考资料:
新旧《唐书·马周传》
《血腥的盛唐》(王觉仁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