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学课】20180220 解读:《让天赋自由》

【心理学课】20180220 解读:《让天赋自由》

作者: 鞍山孙勐 | 来源:发表于2018-06-24 16:13 被阅读125次

    作者介绍

    (1)肯·罗宾逊(Ken Robinson)《让天赋自由:用激情改变你的世界》作者,世界著名的人类潜能开发、人类创造力开发专家,与欧洲和亚洲各国政府、国际组织、《财富>500强公司、各国教育系统、非盈利组织以及世界文化组织有着广泛的合作。目前,他定居美国洛杉矶。1950年出生于英国利物浦。1968年进入利兹大学学习英语和戏剧。1981年进入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戏剧教育和教育剧场。 1989—2001年,任英国华威大学教育学教授;2003年,因具有杰出贡献被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封为爵士;被誉为全球具有影响力教育家。2011年,入选“全球具有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排行榜。排名第1的TED演讲人。截至2017年6月,通过TED网站观看罗宾逊《学校扼杀创造力》演讲的人次超过5 000万。创造了TED大会创立以来的纪录。

    (2)卢·阿罗尼卡(Lou Aronica)《让天赋自由:用激情改变你的世界》作者,著名小说家,曾创作两部小说并与他人合作非文学类作品。现居住在美国康涅狄格州。

    作品简介

    排名第一的TED演讲人、全球知名教育家肯•罗宾逊教育创新五部曲之一!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清华大学教授陈劲、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独立教育学者江学勤、一土学校创始人李一诺鼎力推荐!找到自己的天赋,对于你了解自己至关重要。人类生来就具有独特的天赋,但随着在现实世界中的阅历增长,人们就会丧失很多潜能,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我们迫切需要在教育领域发起一场变革!天赋是每个人的专属礼物,只有运用自己的创造力,沉浸于天赋指引的世界,与同“部落“的小伙伴相互支持,勇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找到一位人生的导师,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发现自己的天赋,过上幸福自由的人生!

    作品序言

    找到你自己的天赋,对于你了解自己能做什么、你到底是谁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问题,它与你自己、你认识的人和你所爱的人有关。但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更大的话题,天赋对我们的学习、职场、社会和组织都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天赋的核心原则植根于一个有关人类成长和发展的更广泛的整体概念。我以前一直认为我们无法直接看世界,而是需要通过思维的框架和信仰来感知世界,这些东西在我们和世界之间充当着过滤器。其中一些想法会进入人类的意识,我们甚至没有觉察到,这些想法可能是简单的常识,也可能经常出现在我们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隐喻和想象中。

    权威评论

    这本书好像是我一生的写照。我很想说的是,要是很多人能早一点知悉,并且采取行动该有多好!

    ——黑幼龙,卡内基训练大中华地区负责人 

    这个世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但我们的机构、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的思想却被以往的习惯束缚,其结果就是人类众多天赋的白白浪费。《让天赋自由》以热情洋溢的语言和令人信服的观点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自己,让我们知道怎样面对未来。

    ——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革命》、《财富的革命》作者 

    《让天赋自由》让你终生受益,它帮助你发现最好的自己。从这本书的字

    里行间,我们能读到那些发现了自我的人士,读到他们那令人着迷的奇闻轶事和他们的真实生活。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 

    肯·罗宾逊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家伙。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看透你的内心,但肯·罗宾逊能做到,因而他能让你觉得轻松和愉快。我很荣幸能在本书中成为一个角色,是罗宾逊认为掌握了自己天命的人之一。读他的书能让我们知道怎样做最好的自己。

    ——吉莉安·琳恩,《歌尉魅影》、《猫》的舞蹈指导 

    在创造力培养方面,肯·罗宾逊先生是全球*影响力的专家,他的书激励着无数教育者对自己所在的学校展开改革。正如罗宾逊先生指出,当前人们对结果给与了太多关注,却对过程知之甚少;对政府和社会的需求关注过多,却对学生的渴望缺乏关怀。在分数为王的前提下,人们只是它的奴隶。我们的学校需要的不是政策和口号,而是在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方面真正认识到,学生是他们的学习和命运的主导者,而肯·罗宾逊先生的这套书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江学勤,独立教育学者,《创新中国教育》作者

    其实,有关教育的问题,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或“完美方案”,更没有“一招制胜”“一劳永逸”的教育模式或系统。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因为教育关乎人类社会的未来,所以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研究和学习教育创新的目的不应该是给出一套“答案”,而是怀着更开放的心态,在不断地质疑、提问、实践和总结中摸索前进。这套教育主题丛书如果能带给我们这样的心态、碰撞和思考,我想也就足够了。

    —— 李一诺,土学校创始人,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

    我们已经开始反思批量生产式教育的价值。学校不只是为了方便家长谋生某业的托管所,更不是政治教化的集中地。如何让学校回归教育的本质,真正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培养终生学习者,这套书开启了通往未来的讨论。

    ——马志娟,LIFE教育创新峰会负责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如果全世界的创新教育圈要推选一位领军人物,我一定把票投给肯·罗宾逊。虽然在洛杉矶住了16年,但他那种在女王受勋之前就有的贵族气质和专属于英国绅士的口音、词汇和幽默方式,以及他对美国乃至全球教育现状的冷嘲热议实在让人着迷,欲罢不能。    

    ——钱志龙,独立教育学者

    核心内容

    《让天赋自由》这本书的副标题为:用激情改变你的世界。《让天赋自由:用激情改变你的世界》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284页大约21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6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1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让天赋自由:用激情改变你的世界》《让天赋自由》。在短暂的人生中,每个人都渴望着能发掘自己的天赋所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过喜欢的生活。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和激情是什么,他们既不喜欢自己正在做的工作,也不知道能使自己满意的究竟是什么。久而久之,竟荒废了这珍贵的一生。

    《让天赋自由》这本书,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描述了不同人士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在这本书中讲述自己是如何发现自身的独特才能,并和我们分享了他们如何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本书作者把对各行各业成功者的采访以及自己的教育学成果结合起来编纂成书,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认知自身的天赋和爱好,理解人类的潜能以及创造力的秘密。

    如果你也曾经迷茫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未来方向,不知道何去何从。如果你也曾经在做选择时感受到来自父母和社会的阻力,面对两难的境地不知该舍什么、得什么。如果你想要将生命献给自己热爱的事物,却不知如何寻找自己的天命……那么你一定不要错过《让天赋自由》,不要错过这个发掘自己潜能、成长为有创造力的、独一无二的人才的机会。相信他们的故事一定可以给你带来新的灵感与启迪,帮助你走出属于你自己的天命之路,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

    一、每个人都不平庸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个孩子,8岁的吉莉安。在老师屡次批评、学校写信给父母送她去“特殊学校”之后,她的母亲忧心忡忡地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听了妈妈的描述,心理医生沉思了一会,然后让吉莉安一个人留在办公室里,并悄悄地打开了收音机的音乐。吉莉安的妈妈和心理医生站在办公室的门外,悄悄地观察着吉莉安。他们发现,在音乐的氛围下,吉莉安自由自在地跳起舞来。

    两个大人被小女孩表现出的原始而自然的舞蹈天赋和魅力惊呆。心理医生并没有给吉莉安开任何治疗多动症的药物,而是建议她的妈妈送她去舞蹈学校。后来,吉莉安进入皇家芭蕾舞学院,加入皇家芭蕾舞公司,成为世界著名的单人舞者。如今,她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剧团,成为亿万富翁。并创作了音乐剧上最成功的作品,包括风靡世界的《歌剧魅影》。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在学校的机械化的教育和桎梏中,许多显现出的天赋曾被忽视或误解,孩子们被称为“多动症”,或者“问题少年”那些在标准化考试中拿到低分的孩子被习惯性地认为“智力低下”,许多人因为智力测试的分数不够高,就给自己的人生定义为“平庸”。但智力究竟是什么?事实上,人的智力至少有三个主要特征。

    1.人类智力是非常多样的,它不仅仅限于语言和数学的推理能力,这些技能固然很重要,但它只是智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我们感受这个世界有千万种方式,如果只有数学和语言的智力存在,那芭蕾、设计、音乐等等事物都永远不会出现。

    2.智力拥有极大的活力,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善于寻找与发现事物之间新的联系。

    3.智力是绝对独特的,每个人的智力就跟指纹一样独一无二。

    智力是多样的,动态的,独特的。正因如此,得同样分数的两个人不可能做同样的事情、拥有同样的爱好,或在人生中取得同样的成就。而寻找自己天赋的过程,就是以你自己的方式来经历世界,并发现自己真正的长处在哪里的过程。你从来不是那个平淡无奇的你,你独一无二,并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究自己的人生。

    二、忘我的境界是最佳的状态

    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呢?寻找天赋最简单的方法是回忆你过去的经历中那些“忘我”的时刻。忘我境界是天赋的核心区域,当人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人们会投入、专注、沉浸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好像周围的世界都消失不见了。在绝佳的表演中,比如戏剧、舞蹈或音乐表演,我们也常常观察并感受到这种境界——舞台上的人完全轻松、并集中精力沉浸在表演之中,成为了表演的一部分。

    这种完全的忘我境界就是一种心流状态。积极心理学家米哈利博士研究了数十年人类的积极体验后,发表了一项关于喜悦、创造力以及“心流”的研究报告,他将“心流”的感受归纳为7个方面:

    1.完全沉浸

    2.感到狂喜

    3.内心清晰

    4.力所能及

    5.平静感

    6.时光飞逝

    7.内在动力

    作者认为“心流”,也就是忘我状态,是人们获得幸福的一种途径。当我们做一些自己热爱并天生擅长的事情时,我们更有可能对自身产生一种真实的感受—感受到此时此刻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做着自己本该做的事情,成为本该成为的那种人。甚至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会不知疲倦,并越来越精神,感觉到能量满满,而充满能量的自己,又可以给周围的人带来能量。

    从此生活不再是平淡无奇的一潭死水,自我也不是平庸而迷茫的灵魂,在忘我境界中,人们体会到专注地朝着目标前进的喜悦和激情,感受到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幸福。这种幸福的体验,就是让天赋自由的感觉。如何进入这种状态呢?米哈利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1.确定总目标,并尽可能包含多个实际可行的子目标。如果目标和自己的能力不匹配,高出自己的能力太多,人就容易产生担心或者焦虑的感觉,而无法专注。

    2.找出可以评估目标进度的方法。很多人经常说,自己打游戏、看电视剧的时候非常沉浸、专注,这是因为这个“任务”的目标进度非常清晰,你能不断从中获得奖赏,鼓励自己继续坚持下去。

    3.把注意力集中在做的事情上。如果你是一个容易产生焦虑的人,那么请牢记这一点,集中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事情总会一件一件地解决。

    4.随机应变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技巧。这是一种应用你个人天赋的方法,每个人做同样的事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特质和随机应变能力不同,要更有创造力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5.在活动变得让人厌倦的时候,随时提高挑战的难度。如果你应付当前的挑战已经绰绰有余,甚至感到困倦,那么请突破舒适区,给自己更难、更刺激的挑战吧!

    三、在圈子中发展天赋

    人是群居动物,生活方式和选择都会多多少少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如果你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坚定自己的选择,那就要找到合适的圈子,跟有着共同爱好的人建立起紧密联系,在他们的帮助下,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天赋。著名好莱坞演员梅格·瑞恩,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是一个非常多才多艺的人。毕业于纽约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她,是一个有天赋的作家、学者,甚至还曾经考虑加入联合国维和部队。

    她一直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也曾在不同的圈子中游走,成为演员最初只是用兼职商业表演来支付自己的大学学费。经历了一系列尝试后,她最终回到了演艺圈。因为那些爱好电影的人,和她看待世界的方式一样,让她感觉到轻松自然。他们肯定她的才能、激励她的进步、影响着她的成长,并驱使她去做最好的自己。她觉得,只有身处演艺圈,和演员、导演、摄影师、灯光师以及所有其他构建起电影世界的人们在一起时,她才最接近于真实的自己。

    如今的她是演员、制作人、导演,曾经获过金球奖、MTV电影奖,安妮奖,成为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的标志性人物。对于希望寻找到自身天赋并为之燃烧一生的人来说,寻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或学科门类(如商业、物理、建筑等等)还不够,重要的是也要找到圈子,也就是找到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努力。如果你喜欢绘画,你可以去找专业的老师来教你,通过她认识已经在艺术领域有所发展的人。

    你也可以加入相关的兴趣小组,找到和你有相同爱好与梦想的人一起并肩前行。你甚至可以尝试着在一些集市或网络上售卖自己的画作,和其他画家成为朋友。你将得到的不仅仅是认同和交流互动,你会在向上的氛围中获得灵感和鼓励,让你突破限制,创造更高的成就,开发出自身的天赋。领域和圈子,对于自我定位和人生目标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领域本身会吸引你,而圈子中的人会带着你向前走。一个人走梦想之路总是很艰难,如果有同路人一起,你会走的更远。去寻找自己的那个圈子吧,那些过着自己热爱生活的活力四射的人,已经等你许久了。

    四、突破自我的限制

    实现天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们往往面临着多种层面上的挑战。有的时候,挑战来自于内心,来自于自信心的缺乏或者对失败的恐惧。有时候,我们会受到那些最亲近的人以及他们的期望造成的障碍。有时候,障碍并不来自身边的人,而是周围的大众文化。阻碍人们寻找天赋的障碍可以归结为三种限制,也就是个人的限制、父母与社会的限制以及文化的限制。

    首先,你需要学会突破个人的障碍。我们把个人障碍分为生理障碍与心理障碍。美国超写实主义画家克洛斯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人,从小患有诵读困难症,学习与考试都是很大的问题,身边人都觉得他是懒散而成绩糟糕的问题少年,大多数人认为他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父亲在他11岁时突然去世,母亲被查出身患乳腺癌,年幼的他生活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但克洛斯一直热爱着艺术,他觉得艺术是自己能够胜任的领域。

    他发明木偶戏和魔术表演以吸引其他孩子和自己玩耍,还在学科作业中加入艺术作品,以向老师展示自己并不是一个“装病而逃避责任的人”。他对艺术的兴趣以及天赋使他成为了美国文化界具有卓越才华的人,从华盛顿大学毕业以后,又在耶鲁大学获得美术硕士,他的作品高悬于世界各地的顶级博物馆中,逐步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

    在他的职业生涯登上巅峰的时候,由于突发动脉破损,他成为了一个四肢瘫痪的病人。作为当时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甚至不能握住一只画笔。对于这个生命中充满阻碍的人来说,这个最新的阻碍也并没有遏制他的心。他发现自己可以用牙齿咬住画笔,画出一些小的图画,并将小画作拼接在一起成为大的马赛克图像,由此创造了一整套全新的艺术形式。

    在克洛斯的一生中,他有无数的理由向自身的苦难屈服,并放弃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梦想。然而他从未放弃过突破生命中的重重阻碍,努力成为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无论你身体是否残疾,在寻找天命的过程中,对待问题的态度都极为重要。你必须拥有一种要成为真实自我的坚强意愿,如果没有这个意愿,即使是身体健全的人,在竞争中也会处于相对的弱势。

    人们总是害怕失败、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被人发现自己想要做某事、害怕遭到反对、害怕贫穷以及害怕无知,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必须面对各种由自我怀疑和害怕导致的内心障碍。恐惧会频繁出现,阻碍你去做那些你拼命想试一试的事情。没有人能够逃脱恐惧,重要的是,要不断前进,不被恐惧阻挡自己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五、突破家庭及社会的约束

    在发展天赋的路途上,人们经常会收到一些反对意见。人们害怕受到的反对,大多来源于身边亲近的人。父母、亲人、朋友,对于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会有一些鲜明的意见和看法。他们可能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良师益友,但有时候的意见也可能会是错误的。有时候,他们认为你选择的道路与他们的利益不符;有时候他们觉得你的选择会增加他们生活的复杂与风险;有时候,你深爱的人们会真诚地认为你可能是在浪费时间。

    许多人都会面临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阻碍,比如“你数学不错,应该成为一名会计”、“你不可能用舞蹈来谋生”、“如果你读哲学专业,我就不给你付学费了!”等等。选择亲人和朋友都支持的道路,是阻力最小最安全的道路,但是这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当你选择更为坎坷的道路时,请想好你愿意为此付出多高的代价?是漠视自己所爱的人代价高,还是放弃自己的梦想代价高?这样的权衡同样存在于从小到大的集体中。对于年轻人来说,朋友以及同龄的团体对性格、行为以及将来成为什么类型的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可能为了和同龄人继续待在一起,而违背自己内心的真正意愿。在学校的时候,我们会掩饰自己对物理的兴趣,因为同学们认为它不酷;我们从来不提自己对嘻哈的迷恋,只因为同行的人认为嘻哈是低俗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找到自身的天命取决于你能否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违反规则是将真正的自我从团体中解救出来。

    同样,文化也会滋生出一些约束规则,如果个体的爱好与其所处的整体文化相冲突,这些规则就会阻止人们找到自己的天命。有些人出生于一种文化之中,最终却更适应另一种文化。就像某些改变信仰的人,他们可能更适合和适应其他的文化。寻找自身的天命有的时候需要冲破自己的母语文化,从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就像对于一个只想在大家互相熟知的地方开个小店的人来说,都市生活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有时候,为了找到自身的天命,对于强硬的限制,要想出创造性的解决方式;有时候,面对残酷的阻止,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梦想;有时候,你需要走出已知的生活环境,去发现一种更适合你的环境。

    追寻梦想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尽管它的回报也相当可观。但是要想获得这些回报,你必须坚决抵制那些强烈的反对。许多人都曾经感叹一生短暂,平凡而碌碌无为,这本书无疑为困惑着的人提供了一丝黑暗中的光明。人生有许多种活法,你可以循规蹈矩走别人计划好的路,也可以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探寻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条与众不同的路注定艰难而辗转,你也许会更改自己的职业规划,也许会坚定追求热爱生活的决心,也许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但当一切尘埃落定,拨云见日之时,你将会明白,在实现天赋自由的这条路上,那些阻碍与艰难,是多么值得。就像肯·罗宾逊所说: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天生应该做的事情,去发现自己的禀赋,去做自己应该走的路,找到自己的天命,过天赋自由的一生。

    人生有许多种活法,你可以循规蹈矩走别人计划好的路,也可以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探寻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才能与个性,但问题是,你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一张使用说明书,能够告诉周遭的人以及让长大后的你知道,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没有人知道,所以你的父母只好照他们想要的样子,或是这个社会所希望的样子来养你、教育你;到了学校,你的老师也用学校所希望的样子来教你。这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的正常情形。

    《让天赋自由》这本书鼓励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和生活。这本书获得了世界各地不同年龄段人的热烈反响。本书记录了59个感人的生命故事,他们的故事并非童话,这些人都过着挑战重重的生活;他们的人生旅程并非轻松坦途,都同样经历过低潮与高潮;他们没有一个人拥有“完美”的生命,却经常在某些时刻体验到近乎完美的境界。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从事自己钟爱的工作,而且认为工作中的自己最近真实的自我。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本性,所以只好受父母、社会的影响,变成别人想要的模样。这个叫作“制约化”(Condttioning),而正是由于被制约太久了,所以我们已经变得跟真正的自己不一样了。原本全部的“真我”,慢慢地变成部分的“真我”加上部分的“非我”了,严重一点的,几乎全都是“非我”,已经没有“真我”了。到这个时候,你就会感到不快乐,生活不自在,这工作不是我想要的,我为什么找不到真正的对象……

    我们每个人都有天赋,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对于孩子如果能在他们小的时候就注重发展他们的天赋,不能保证一定能成功,但一定会成为独特的个体,尤其家长书友们更要认真去阅读原书。作为家长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作为自己我们也有很多局限性需要突破。虽然《让天赋自由》这本书是在力图启发和激励我们,但它真就并非是一本实用操作手册和行动指南。可也不是鸡汤类励志图书, 这本书为自己和大家留下了更多的书后思考,这是我罗列需要思考的十一个问题:

    1.如果我没有什么天赋怎么办?

    2.如果我没有真正热爱的东西来激发兴趣咋办?

    3.如果我对自己不擅长事物产生兴趣怎么办?

    4.如果我擅长做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怎么办?

    5.如果我无法依靠天赋谋生怎么办?

    6.如果我有很多其他的责任和事情要承担怎么办?

    7.我会不会太年轻或太老了?

    8.每个人是不是只有一种天赋?

    9.天赋是一生只有一种还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

    10.我如何知道自己已经找到天赋?

    11.我该怎么帮助子女找到天赋?

    这些问题应该是都有答案的,可以延伸阅读作者的另一本新书《发现天赋的 15 个训练方法》去发现答案。如果读完小编的读书笔记,正巧你正在寻找自己的天赋,那么延伸去读这本书《发现天赋的 15 个训练方法》,它就是为你而作的。十分欣慰的是中国已经有一批人绕过了大环境,正在实践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虽然这样的人和学校还很少,但是我们起码看到了希望。而不是在如何改变现有教育系统的漩涡里越陷越深,无休止的讨论如何改革,让时间都在这种没我结果上的事情流逝。

    顺应天赋绝不意味着仅仅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很多人其实更擅长做自己并不怎么喜欢做的事情。要做到顺应天赋,我们还必须热爱它。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这本书所列心理学方面等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环境危机

    我前阵子去了自然历史博物馆,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地方,对不同种类的生物都有单独的房间陈列展示。一个房间里在举办蝴蝶展,所有的蝴蝶标本都被放在精美的玻璃盒子里,它们的身体被固定住,并被精心地贴上了标签,但都是一排排死的蝴蝶。博物馆按照类型和大小对它们进行了分类,上面是较大的,下面是较小的。在另一个房间,甲虫也同样被按照类型和大小进行了排列展览。还有一个房间里也用同样的方法陈列着蜘蛛。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并将它们放在不

    同的橱窗里,展现了一种人类对它们的思考方式,这是非常有用的,但并不代表它们在自然世界里的秩序。走出博物馆,你看到的蝴蝶不会按标本的排列顺序飞来飞去:大的在前面,小的在后面;也不会看到蜘蛛严格按照标本的顺序行进,真实环境中的甲虫才不会相互保持一定的距离呢。在自然状态下,这些生物都是彼此交错的,它们生活在复杂的、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它们的命运也彼此相关。人类社会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现在也面临着与自然生态环境一样的危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非常强。

    生物系统的关系和我们普遍缺乏的对它们的了解,这就是《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 )的主题,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on)出版于 1962 年 9 月的这本书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她认为,农民用来改善作物生长和杀虫的化学制剂、杀虫剂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性后果。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渗透到地里将会污染水循环系统,危害海洋生物。由于不加选择地杀死昆虫,农民们也破坏了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精密生态系统,包括需要昆虫为其授粉的植物,以及不计其数的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如果鸟类灭绝了,我们就再也听不到自然界的歌声了。

    蕾切尔·卡森是引导我们改变对自然生态思考的先锋之一。从工业时代开始,人类似乎认为自然界是一个能无限为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提供资源的仓库。我们开采地球的煤炭和铁矿,通过基岩钻孔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为了放牧,我们砍伐森林、清除草场。所有这一切看起来都理所当然,方便快捷,然而其中也存在着巨大的问题:300 年后,我们可能会导致自然界的资源陷入枯竭,现在我们也面临着利用地球自然资源的重大危机。

    这方面的证据非常清楚,以至于一些地质学家认为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地质时代。上一个冰河时代结束于一万年前,地质学家将那时以来的世代称为全新世(Holocene epoch),也有人将这一新的地质时期称为“人类世”(Anthropoceneage),来源于希腊语中“人”(anthropos)这个单词。他们说,人类活动对地球地质和自然系统的影响催生了这个新的地质时代,这些影响包括海洋酸化、新型沉积物、地球表面的侵蚀和腐蚀,以及多个动植物物种的灭绝。科学家认为,这场危机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要想避免灾难,就必须在未来几代人的时间里做出一些深刻的改变。

    环境危机对人类来说已经不堪忍受了,但我相信还有另一个有着同样紧迫性的危机,其影响和我们看到的自然危机一样深远。即人类资源危机,我认为这是另一种“环境危机”。

    人类资源危机

    西方世界的主流观点不是协同和联结,而是区别和差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把蝴蝶和甲虫标本钉在不同盒子里的原因,就像我们在学校总把不同学科分开来教一样。

    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大部分都假设思想独立于肉体,而人类也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自然界。这可能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明白,他们对待自己身体的方式是会影响身体状态的,也会影响他们的思考和感觉。这也可能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不明白,他们的生活质量会受到自然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受到他们如何向大自然索取和回报的影响。

    因为缺乏营养和饮食失调造成的身体疾病就是这种人类资源危机的一个例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生活的时代里,有数亿人得靠治疗抑郁症和其他精神障碍的处方药挨过一整天。消费者的精神状态持续低迷,而制药公司的利润却一路飙升。人们对非处方药品和酒精的依赖也急剧攀升,尤其在年轻人中,自杀率也是如此。全世界每年死于自杀的死亡人数要大于所有在武装冲突中丧生的人数。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杀如今已经是 15 ~ 30 岁人群的第三大死因。个体的真相其实就是社会的真相。我现在住在加州,2006年,加州政府在州大学系统上花费了 35 亿美元,在州监狱系统上支出了 99 亿美元。我对加州的潜在犯罪者是加州未来大学生人数的 3 倍感到难以置信。难道这个国家的罪犯就是出生在监狱里的吗?我不相信有许多天性邪恶的人在四处游荡,无论是在加州还是在别的地方。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人都有着美好的初衷,想要过上有目标和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现实是,很多人生活在糟糕的环境中,这些条件慢慢消耗掉了他们的希望和目标。在某些方面,这些环境正变得越来越糟。

    在工业革命初期,世界上并没有这么多人。1750 年,世界人口总量为 10 亿。我知道这个数目听起来很多,因为地球的空间并不大。但它对 10 亿人来说已经足够大了,足以让人们舒适地生活。到了 1930 年,世界人口达到了 20 亿,而这仅仅用了 180 年,但此时的地球还算有足够的空间供人们生活。接着,我们只花了 40 年时间就达到了 30 亿人口规模。就在《夏日恋曲》( The Summer of Love )上映之后,人口总数在 1970年已跨过了 30 亿大关,我确信这只是一个巧合。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奇迹:在1999 年圣诞节前夜,我们已经与其他 60 亿人在共享这个星球了。短短 30 年间人口几乎又翻了一番。有人估计,世界人口将在 21 世纪中叶达到 90 亿。

    对于工业革命早期的 10 亿地球人来说,那时只有 3% 的人住在城市。到 1900年,近 20 亿人中有 12%的人生活在城市。2000 年,地球上 60 亿人中有近一半居住在城市。据估计,到 2050 年,90 亿人口中有超过60% 的人将成为城市居民。到2020 年,地球上将有 500多个人口超过 100 万的城市和 20 多个人口超过 2 000 万的大型城市。目前东京人口已经超过了 3 500 万,比加拿大的总人口还多,而加拿大的国土面积却是日本的 300 倍。

    一些大型城市出现在所谓的发达国家,他们很好地规划了购物中心、无线网络和财产税,但真正的增长并非发生在这些地区,而是发生在所谓的发展中地区,如部分亚洲地区、南美、中东和非洲。在这样的庞大城市中,最主要的区域将会是棚户区、卫生条件恶劣的自建区,缺乏基础设施,也几乎没有任何社会支持服务。人口规模和密度的大幅增长向地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急需我们去解决自然资源危机和人力资源危机,也需要我们思考这两种危机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了对全新思维方式的需求,以及关于人类社会繁荣或衰亡的新隐喻。

    300多年来,西方思想被工业化和科学方法所主导,是时候改变这种状态了。我们必须超越线性与机械的比喻,从而转向关于人口增长和发展的更加全面的有机体比喻。

    一个活的有机体是复杂的、动态的,比如一株植物,它的每个内部活动都会影响并取决于维持机体活力的其他活动,这一作用方式也适用于我们栖居的环境。大多数生物只能存活在某些类型的环境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非常特殊。健康茁壮的植物需要从环境中汲取所需的营养物质,与此同时,它们的存在也有助于保持赖以生存的环境。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如此,人类也不例外。当然,生命力极其顽强的“莱利柏”(Leyland cypresses)是个特例。

    农民以种植农作物为生,但他们并不允许其他植物生长。人们不能替植物根部深植,不能让花瓣成形,也不能给果实涂上颜色。植物是靠它们本身生长的,农民和园丁只是为它们的生长提供条件。好的农民知道这些条件是什么样的,而差的农民并不明白这一点。理解人类成长的动态本质对于人类文化的未来走向至关重要,与我们理解自己所依赖的自然生态同样重要。

    胸怀大志

    离我位于洛杉矶的家几百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死亡谷,它是地球上最炎热、最干燥的地方之一。死亡谷里没有生物,所以因此而得名,那里常年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为 50 毫米。然而,在 2004 到2005 年的冬天,惊人的事情发生了。死亡谷的降水量超过了 170 毫米,这是世世代代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然后,到了2005 年春天,更令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盛放的花朵覆盖了整个死亡谷。摄影师、植物学家和游客争相穿越美国来观赏这幅景象,这也许是他们此生再也无法重见的画面了。这一次的死亡谷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到处是一派生机。而在那年的春末,花朵都枯萎了,生命又一次尘封在了炎热沙漠的地表下,等待着下一场甘霖的到来。

    这个奇迹证明了死亡谷并非完全没有生命,而是都在休眠。它们只是在等待合适的生长条件。当条件合适的时候,生命的繁荣景象就会再一次回到死亡谷。人类和人类社会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合适的生长条件,我们的学校、企业、社会和个人生活都是如此。如果条件合适了,人们将和他们周围的同伴,以及他们创造的环境一起发展。如果条件达不到,人们就会在周围人和世界之中忙着缓解自己的焦虑。而人类的成长条件有些就源自我们的内心,其中就包括开发我们自身独特天赋和热情的欲望。发现并培养它们的最佳方法,就是确保我们作为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如果我们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并鼓励他人去寻找自身的天赋,成长的机会就会长期存在。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虽然也能度过一生,但我们的生活将会枯燥无味。这并不是西海岸加州式的轻松论调,尽管我现在住在这里。我是在 12 月潮湿阴冷的英格兰想到这个观点的,这也是需要我们在自己的人生和鼓励他人中平衡和实践的,而这种想法在如今的人类生存模式中很容易被抛弃。

    自然资源和人类资源的危机是相关的。乔纳斯·索尔克(Jonas Salk)是研发索尔克脊髓灰质炎疫苗(Salk polio vaccine)的先驱科学家。身为一个在 20 世纪50 年代患上脊髓灰质炎的人,我感激他在这个领域付出的热情。在后来的研究中,索尔克还进行了进一步观察,其中一个观点可以用来解决两种形式的环境危机。“有趣的是,”索尔克说,“当我想到如果所有的昆虫都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么所有其他形式的生命将会在 50 年内消亡殆尽。”他和蕾切尔·卡森都知道,我们花这么多精力去消灭的昆虫,其实是这个地球上复杂生命网络中必不可少的节点。索尔克接着说道:“但是,如果人类从地球上消失了,所有生物在 50 年后都会活得更好。”

    索尔克的意思是,人类本身已经成了问题。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催生了影响深远的各项人类成就,使我们从洞穴走入了城市,从泥沼奔上了月球。但现在我们面临着一种危险,即被自己的想象力葬送。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危险,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依然太狭隘,太过于关注自我和人类自身,而不够关注自身行为的后果。

    要充分利用我们在这个渺小而拥挤的星球上度过的短暂一生,我们必须从全新的人类目标出发,自觉而积极地提升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米开朗基罗曾说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大的危险不在于我们把目标设定得太高而无法达到,而在于我们设定了一个很低的目标并实现了它。”为了所有人的未来,我们需要更高的目标和获得成功的决心。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发现自己的天赋。

    作品目录

    推荐序 做教育创新真正的引领者

    前 言 发现你的天赋

    引 言 画上帝的小女孩

    第1章 天赋,天资和热情的完美结合

    案例:舞动中的思考

    案例:无聊美术课上的漫画天才

    案例:演讲后的“重生”

      学校的过失

      拥抱你的天赋

    第2章 天赋,每个人专属的礼物

    案例:数学白痴,音乐天才

      冲破观念的藩篱

    给你的智力评级

    智力万花筒

    第3章 用创造力激发生命的奇迹

    案例:在被子上作画的艺术家

    给你的创造力评级

    把想象力提升为创造力

    创造力的助推器

    第4章 置身于忘我之境

      案例:战无不胜的台球选手

      忘我的境界

    心流的体验

    成为你自己

    第5章 寻找让你看见自己的部落

      案例:梅格•瑞恩的电影部落

     领域与圈子

    部落里的灵感与激励

    神奇的创意团队

    第6章 发现天赋的三个约束圈

    案例:用牙齿咬住画笔

      突破个人的限制

    挣脱社会的偏见

    跳出文化的约束

    第7章 幸运源自你的态度

      案例:一场爆炸诱发的革命

     态度与天赋

    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坚韧的毅力

    第8章 找到属于你的导师

     案例:人生的伯乐

     “重新认识自己

    导师的四大作用

    导师指导的意义

    第9章 只要动身,永远都不会晚

     案例:现在出发晚不晚

     人生的“第二中年期”

    如何界定“真实年龄”

    永远投入,永远年轻

    第10章 选择职业还是爱好

     案例:斜杠青年 

     专业+业余=“专业余”

    专业余...人

    爱好会让你富有吗

    第11章 未来的教育,实现天赋的教育

     案例:逃离学校的创业家 

     象牙塔内外

    误入岐途的教育改革

    教育转型的先行者

    致 谢

    译者后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课】20180220 解读:《让天赋自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qs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