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197809/66308c6a0e10cc29.jpg)
近日微博热传一名41岁男子再次俯身“投河”,完成了他的端午节“仪式”,这是他连续第四年以这种方式“纪念屈原”。
或许在他看来,是屈原为国捐躯的“纵身一跃”才有了如今的端午节。
那么,端午节的由来真的是为了纪念屈原身投汨罗江吗?
其实,历史上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有四种说法。
1.屈原说
屈原,楚国人,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因受国内保守势力排挤诽谤而遭流放。
后楚国都城被秦军所破,屈原悲痛欲绝,于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楚国百姓闻讯后争相驱船营救,但屈原早已沉入江底没了身影,伤心的百姓们用竹筒贮米(粽子的原型),投入水中祭奠屈原。
传说水中蛟龙害怕楝叶和彩丝,因此又在粽子上塞楝叶,缠绕五彩丝,防止水中蛟龙偷吃。
从此,就有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绑彩绳的习俗。
2.伍子胥说
战国时期,伍子胥苦谏吴王夫差彻底消灭越国以除后患,夫差却不听其言,反而认定伍子胥谋反,赐剑令其自刎。
正义的谏言成了死亡的诅咒,伍子胥绝望而悲愤,他要求身边人在他死后将他的双眼挖出来悬挂在城门之上,他要亲眼看着吴国是如何灭亡的。
夫差听闻后勃然大怒,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囊沉入江中。
相传伍子胥投江之日是五月五日,百姓爱其忠贞,划龙舟打捞尸体,后来又在江边立起宗祠以作纪念,所以就有了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说法。
3.曹娥说
此说为伍子胥故事的后续,又有两种不一样的版本。
其中一个版本是说伍子胥的女儿名叫曹娥,在父亲被抛尸江中后,她投江寻父,世人为了纪念她便有了端午的风俗。
另一个版本又说曹娥并非伍子胥之女,而是浙江上虞人,其父在五月五日驾船去迎波神伍子胥时溺水而亡。
年仅14岁的曹娥投江寻父而死,三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乡民感念曹娥的孝行,每年五月五日竞渡投食江中以纪念她。
4.勾践说
据东汉袁康《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软禁吴国三年时间,每日卧薪尝胆,忍辱负重,逐渐获得吴王夫差信任。
等到勾践被放回国,他下定决心一雪前耻,最终选定于五月五日以“竞渡之戏”为名操练水军,训练有素的战士们所向披靡,一举攻破了吴国。
后来,越人将五月五日作为纪念越王勾践的日子,也在端午这天组织龙舟竞渡。
那么,在如此多的传说中,到底哪个才是端午节的真正由来呢?
如果从文献记载的顺序来看,最早的应该是伍子胥,其次是屈原,勾践和曹娥则排在更后面。
其实这些说法附会的成分较大,因为无论是伍子胥还是屈原,早在他们之前端午节的习俗就已经广为流传了,端午节的最初目的在于禳灾祛害。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因为这一天“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兴”,也就是说每年的这一天开始,阳气逐渐衰弱,阴气开始兴盛。
这种朴素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自然规律的。
因为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骤升,病虫瘟疫也开始蔓延,极易危害农作物及人的生命。
因此古人便在端午这天通过赛龙舟、悬艾草、饮雄黄、系彩绳、食粽子等仪式来祈求安康、去凶化吉。
说白了,古代的端午节实际上是一项“公共卫生事业”。
那么,端午节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的呢?
有人认为,相比于伍子胥的被逼而死、曹娥的为父尽孝而死和勾践的庆祝成功,屈原的为国捐躯则是一种心怀天下的大爱。
这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加上屈原在文学上巨大的成就和影响力,他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端午来源的最佳人选。
同时从端午节习俗的固化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线索,汉末魏晋时期是端午习俗形成的关键时期。
当时王权衰落、国家危难,上层社会名仕渴望激浊扬清,也自觉地以屈原为榜样,宣扬忠贞爱国的精神理想。
因此,端午祭祀屈原便得以广泛普及并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参与,原本充满原始崇拜和神秘色彩的节日便散发出了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
主要参考资料:
1.郗文倩,食色里的传统,2018;
2.梅迪,论端午节及其文化,2012;
3.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2004;
4.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2016。
近日微博热传一名41岁男子再次俯身“投河”,完成了他的端午节“仪式”,这是他连续第四年以这种方式“纪念屈原”。
或许在他看来,是屈原为国捐躯的“纵身一跃”才有了如今的端午节。
那么,端午节的由来真的是为了纪念屈原身投汨罗江吗?
其实,历史上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有四种说法。
1.屈原说
屈原,楚国人,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因受国内保守势力排挤诽谤而遭流放。
后楚国都城被秦军所破,屈原悲痛欲绝,于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楚国百姓闻讯后争相驱船营救,但屈原早已沉入江底没了身影,伤心的百姓们用竹筒贮米(粽子的原型),投入水中祭奠屈原。
传说水中蛟龙害怕楝叶和彩丝,因此又在粽子上塞楝叶,缠绕五彩丝,防止水中蛟龙偷吃。
从此,就有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绑彩绳的习俗。
2.伍子胥说
战国时期,伍子胥苦谏吴王夫差彻底消灭越国以除后患,夫差却不听其言,反而认定伍子胥谋反,赐剑令其自刎。
正义的谏言成了死亡的诅咒,伍子胥绝望而悲愤,他要求身边人在他死后将他的双眼挖出来悬挂在城门之上,他要亲眼看着吴国是如何灭亡的。
夫差听闻后勃然大怒,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囊沉入江中。
相传伍子胥投江之日是五月五日,百姓爱其忠贞,划龙舟打捞尸体,后来又在江边立起宗祠以作纪念,所以就有了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说法。
3.曹娥说
此说为伍子胥故事的后续,又有两种不一样的版本。
其中一个版本是说伍子胥的女儿名叫曹娥,在父亲被抛尸江中后,她投江寻父,世人为了纪念她便有了端午的风俗。
另一个版本又说曹娥并非伍子胥之女,而是浙江上虞人,其父在五月五日驾船去迎波神伍子胥时溺水而亡。
年仅14岁的曹娥投江寻父而死,三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乡民感念曹娥的孝行,每年五月五日竞渡投食江中以纪念她。
4.勾践说
据东汉袁康《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软禁吴国三年时间,每日卧薪尝胆,忍辱负重,逐渐获得吴王夫差信任。
等到勾践被放回国,他下定决心一雪前耻,最终选定于五月五日以“竞渡之戏”为名操练水军,训练有素的战士们所向披靡,一举攻破了吴国。
后来,越人将五月五日作为纪念越王勾践的日子,也在端午这天组织龙舟竞渡。
那么,在如此多的传说中,到底哪个才是端午节的真正由来呢?
如果从文献记载的顺序来看,最早的应该是伍子胥,其次是屈原,勾践和曹娥则排在更后面。
其实这些说法附会的成分较大,因为无论是伍子胥还是屈原,早在他们之前端午节的习俗就已经广为流传了,端午节的最初目的在于禳灾祛害。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因为这一天“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兴”,也就是说每年的这一天开始,阳气逐渐衰弱,阴气开始兴盛。
这种朴素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自然规律的。
因为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骤升,病虫瘟疫也开始蔓延,极易危害农作物及人的生命。
因此古人便在端午这天通过赛龙舟、悬艾草、饮雄黄、系彩绳、食粽子等仪式来祈求安康、去凶化吉。
说白了,古代的端午节实际上是一项“公共卫生事业”。
那么,端午节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的呢?
有人认为,相比于伍子胥的被逼而死、曹娥的为父尽孝而死和勾践的庆祝成功,屈原的为国捐躯则是一种心怀天下的大爱。
这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加上屈原在文学上巨大的成就和影响力,他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端午来源的最佳人选。
同时从端午节习俗的固化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线索,汉末魏晋时期是端午习俗形成的关键时期。
当时王权衰落、国家危难,上层社会名仕渴望激浊扬清,也自觉地以屈原为榜样,宣扬忠贞爱国的精神理想。
因此,端午祭祀屈原便得以广泛普及并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参与,原本充满原始崇拜和神秘色彩的节日便散发出了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
主要参考资料:
1.郗文倩,食色里的传统,2018;
2.梅迪,论端午节及其文化,2012;
3.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2004;
4.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20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