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古法中医针灸班之学习笔记,一方面帮助自己梳理知识脉络、巩固记忆;另一方面便于发扬和传承中医理念和技术,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探讨学习,惠己及人,期待我们一起同行。
女性有妇科问题,常常反映在月经上。
健康女性来月经,周期会固定为 4 周。每月经期第一天,到下个月经期第一天间隔 28 天(一 说 21-35 天正常),而且经前、经中和经后没有不适感,特别是月经期间,处于一种「忘记自 己正在来月经」的状态之中。月经持续时间为五到七天,经血量适中,初期较多,后面几天比 较少,经血干净时不拖拉。
能持续保持月经周期为 4 周,并且经期没有不适感,经血量适中,持续五到七天的女性,经期 可以不艾灸。
而出现月经周期不正常时,该如何调理呢?
1.月经来得早/来得晚
1.1 周期偏短,每隔三周左右来一次月经,中医叫「月经先期」,可能是血虚或者血热引起。
判断是血虚还是血热,最简单的办法是看嘴唇的颜色,嘴唇颜色是很鲜艳的红色,多为血热,可以艾灸曲池穴,清表里热,同时忌口辛辣食物。而嘴唇颜色偏淡,或者紫暗,多为血虚,需要艾灸关元穴,补益元气,月经周期才能慢慢恢复正常。
1.2 而已经排除怀孕的月经周期偏长,四十多天,三个月,甚至半年来一次月经,中医叫「月经后期」,则可能是气郁、血瘀或者严重的气血亏损引起的。
简单判断是不是气郁引起的月经推迟,可以观察手指甲是否有很多小的竖纹。手指甲有很多竖 纹,月经又迟迟不来,可以艾灸膻中穴,解气郁,调经期。
长时间的气郁会形成瘀血,舌面形成暗斑,舌下形成明显的血络,而月经又推迟不来,可以艾灸鸠尾穴,活血化瘀,帮助经血正常下行。
严重的气血亏损引起的月经推迟,一般都有大出血的经历,止血后慢慢培补气血,可以艾灸关元穴或带脉穴。
1.3 还有周期忽短忽长,中医叫「月经先后无定期」,多为肾气不足或肝气郁结导致的。
肾气不足的人,常常伴随着腰酸,人易疲劳,可以艾灸关元穴调理;而肝气郁结的人,常常伴随着生闷气,胸闷,紧张时容易浑身绷紧等症状,可以艾灸膻中穴调理。
另外,经间期出血,也是养生实践之中很常见的月经周期异常。脾虚和肝郁引起的经间期出血,分别选择脊中穴和膻中穴艾灸,效果都很好。
2.经期乳房胀痛、痛经等不适
2.1 经前的不适,最多见的是乳房胀痛。
经血的产生和正常下行,离不开冲脉的气血充盈和肝气的疏泄。正常女性经前,乳房都会有轻 微的胀感,通过肝疏泄经血下行后,这种轻微的胀感会自行消失。
而肝气郁结的女性,肝不能正常疏泄经血,散布胸中的冲脉之气过于充盈,可以引起乳房胀痛。此时艾灸膻中穴,疏肝理气,效果很好。
2.2 临近月经期,最常见的经期不适感,可能就是痛经了。
调理痛经,要先看痛状,是肚脐正下方的小肚子冷痛,还是小肚子两侧拘紧而痛。
小肚子冷痛,多数情况是肾气不足,寒气包裹子宫导致的,最佳选择是艾灸八髎穴,补肾气,温下焦,止痛经。
八髎穴位于腰骶部,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穴,艾灸时在八髎穴附近找到灸感强烈,并且 灸感能传到小肚子的点定灸,可以很快看到止痛的效果。
而小肚子两侧是肝经循行经过的地方,此处拘紧而痛多是肝经受寒所致,可以直接在痛处施灸,也可以艾灸肝经上的阴包穴,如果灸感能传到痛处,能够很快止痛。
肝经受寒、肝气不疏引起的痛经,经常能看到。《黄帝内经》说:「膝为筋之府」而肝主筋,膝盖长时间受寒,先伤膝盖后伤筋,时间长了肯定会影响到肝。寒气循着肝经向上,很容易影响到卵巢和子宫。
走在马路上看到不少女孩子,穿长裤时还特别膝盖处打洞,图一时凉快,殊不知暗地里埋下了痛经的隐患。所以,艾灸阴包只是改善痛经之方,要根本上杜绝痛经的可能,膝盖得好好保暖。
2.3 除了痛经,经期的不适感还常常有坠感,可以出现腰坠、肚子感到坠。
坠感多数是肾虚引起的,艾灸除了选择补肾气的穴位,如肾俞、命门、关元等穴位外,还常常可以配合上焦的穴位,升提阳气。配合身柱、大椎等穴位艾灸,或者简单按揉百会穴,都能提升改善经期坠感的效率。
3.崩漏问题
经期不适感之外,经血量过多或过少,也是女性苦恼的问题。 经血量过大,中医称为「崩」,区别于月经量少,但是淋漓不尽的「漏」。古人的艾灸经验明确告诉我们:艾灸隐白治血崩。
古人艾灸时,是将艾绒直接放在穴位上方,呈小塔状,再用线香点燃,这种艾灸方法很适合灸位于足大趾端的隐白穴。今天我们用艾条悬灸,艾灸隐白穴不是很方便,我们可以挖掘古人艾灸治血崩经验背后的深刻道理,寻找替代穴位施灸。
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艾灸隐白可以很好地增强脾经经气,增强脾统血的功能。在养生实践之中,我们看到子宫和卵巢无器质性病变,却经期大出血的女性,多半是脾气虚、统血无权导致的,艾灸脊中、脾俞、肚脐等穴位,只要灸感强烈,伴随着灸感传到左上腹部,艾灸时就能看到经血止住的趋势,而且停灸后很少反复。
脾虚导致的经间期出血,也是通过艾灸脊中,增强脾气而调理改善的,不难发现,脾气不足、统血无权引起的出血,可以是滴滴答答的经间期出血,也可以是血量较大的经期大出血,而我们都可以通过艾灸增强脾气的穴位调理这些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不明原因的经血量过大,可能会有危险,最好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经血量过大,多由脾虚引起,而经血量过少,则既有脾肾不足,也有肝气不疏,我们说一个是虚证,另一个是郁证。虚证需要慢慢调理,艾灸命门、脾俞等补脾肾的穴位,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郁证常可以艾灸鸠尾,改善比较快。
4.调好月经,对妇科问题也有帮助。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等病该灸哪里?
在养生实践里,常常先暂时不看这些病名,而是观察咨询者的基本面,再用中医的眼光审视,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调理的着手点,常常就是想办法调理好月经。
坚持艾灸,慢慢地月经周期变成每 28 天来一次,来月经的不适感越来越轻,经血量也逐渐变得适中,此时再去体检复查,往往有惊喜。
无论遇到什么症状,最好先追踪引起症状的原因,再选用恰当的穴位对治,起效更快,效果更好。
但知道了要艾灸哪里,只是成功了一半,操作时手法做到位,才能真正收获艾灸调理效果。 艾灸时,温度不能烫,要找到一个温温的、令自己舒服和放松的距离。艾灸时长以自己的感受为主,灸到不想灸了才停灸。
灸时留意身上的热感、酸麻胀痛感、发沉或犯困等灸感。灸感发生,意味着艾灸起效,此时最好不要停。艾灸不是枯坐傻灸,而是跟着感觉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