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周边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引起情绪的起伏,表达欲又很强,在微博或者朋友圈里,就总会出现一些特别矫情的内容。很多时候,因为文字的表述习惯,会给人一种满是负能量的错觉。朋友说,我有那么一丝“悲观主义者”的味道,可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乐观的人,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思考是不是自己对自我的认知有误?直到最近读了《打破墨菲定律》,书里最后一章的内容,把这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解开了:原来,我表达了不开心,但我并不悲观。
看到这句话,你或许会有疑问,不开心不就是悲观吗?不是的。这个让人误解的疑惑,在《打破墨菲定律》这本书中也出现了。有网友提到,作者在书的一始,就说不要尝试变得开心,但后面又一直在说如何变得乐观,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细品之,你就会发现,开心或不开心,指的是一种感受,而乐观和悲观,更偏向于思维方式。当我们正确区分开“快乐”与“乐观”,“悲伤”和“悲观”后,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阐述了。确实,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凡事往积极的一面思考,比起追求飘渺的快乐,是能实实在在地得出一些方法论的。
书里提到,关于日记,有两个作用:一是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想法和感受的方式,二是通过写日记来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前者有科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写下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和感受时,会产生很多积极的结果,更健康、更强大的免疫功能,更好的心情等等”。后者,则是可以通过写日记来重新关注未来的积极一面。
将这两个作用,类比到自己那些“年少不识愁滋味”的朋友圈内容时,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年,我都是在通过朋友圈释放情绪,当情绪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时,自己便可以轻易跳脱开来,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到事情真实的一面,从而关注到未来积极的一面。原来我消除负面情绪的方式,是有科学研究的。如此看来,我虽然容易受到情绪起伏的影响,但我对自己的认知没有偏差,本质上,我是个乐观的人。
那么,为什么在《打破墨菲定律》这本书里,提到的是如何变得乐观呢?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墨菲定律。所谓墨菲定律,是指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方式都可以完成某件事情,而其中有一种选择方式将会导致灾难,必定有人会选择这种灾难方式。简单来说,即使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真正意义上来说,墨菲定律说的是一个概率问题,但日常生活里,我们提到这个词的时候,往往运用于“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可能发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把这一定律理解为了一种消极的心理。而这本书,正式从这一角度,来谈如何“打破”墨菲定律。
重点来了,该如何”打破“呢?作者书里提到的各种方法,在总结之下,让我想起了小米的一句slogan,妥妥的有效。那就是“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