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写这个主题了,忌惮于自己的理解浅薄,迟迟未能动手。后来转念一想,禅道不以结果为目标,而是在过程中修炼身心吗?所以,即便是一篇很烂的文章,也可以通过持续修改和完善,使得自己不断精进。那么,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个普遍缺乏“意义”的时代。如果问旁边的人,你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一般都会有明确的答案;但如果问,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大部分人可能回答不上来。
很多人每天去上班时,想的是赶紧打卡,千万别迟到扣工资;八小时下班回到家,想的是什么时候才能赚够钱,去享受退休生活。人会因为找不到目标,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而变得麻木不仁,过得像行尸走肉一般,伴随最多的便是抖音等精神鸦片。
要想把工作做好,我们是不是要制定目标?然而,我们一直都有目标:我们以前一直认为最重要的是高三,认为考上好大学就幸福了;但上大学后发现,大城市如此繁华,但没钱,认为工作赚钱了就会幸福;工作后却遇到一个糟糕的老板,觉得当了老板,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就会幸福了,所以就去创业;创业后发现,原来比打工还苦。。。
临在当下
我们有时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仅此而已,背后有一个巨大的不安全感驱动我们不停地向前走。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向前走?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心安何处?这些焦虑、紧张、不确定性恰好说明,我们与初心(原来想用本体或源头,但感觉太晦涩了)失联了。
当我们在时间的水平线上奔跑,追求更多更快的目标,很少有人告诉你,真正的力量不在未来,而在当下。临在当下,是我们与初心(本体/源头)联接的唯一方式。

“临在当下”就是临在于此时、此地、此事,达到一种“No Mind”,也就是“无念”的状态。
你要集中于此时、此地、此事,忘掉过去,忘掉未来。怕的就是你在工作的时候,想着通过这份工作赚一笔钱,然后退休去享受生活。工作时心在别的地方,既做不好工作,又不是修行的状态。
如何在工作中践行“临在当下”?
稻盛和夫讲的一句话特别棒:“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才能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人的一生,如果除去睡觉时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与其把工作跟你的生活二分,莫不如打破二元对立,它就是你修行的路。
一个手艺人如果心态上能达到“临在当下”这种高贵意识,就可以把自己做的商品、产品变成一种艺术作品。所以,手艺人+“临在当下”,就能创造出一件艺术作品。
我们今天更熟悉的词汇是职业人、职业经理人,这跟手艺人有什么区别呢?唯一的区别就是,你有没有将你的心注入到工作中。
所以,真正有意义的,不在于你所做的工作,而是你工作的状态。击穿阈值后,从源头流经你的东西叫意义,它超越你做的工作,超越思想,甚至超越你的人生。
也就是说,“Being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我们如何“doing”那个状态,也就是“being”能够产生意义。—— 这就是禅的境界。
如何将心注入工作?
第一,一次只做一件事。把你的时间整理成段,一次只做一件事,把能量放在这一件事情上,慢慢形成习惯。
第二,事情本身就是目的。通常我们不会把自己做的那件事当作目的,比如,学习一门课是为了用到工作上,你做的任何事都是“for something else”,这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当下。所以,回到你做的事情上来,把它当做目的。当你做的事情本身就是目的的时候,时间指向未来的箭头就被切断了,你能够感受到当下的力量。
第三,爱上你做的事。打破二元对立,将生活和工作合二为一。如果工作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那么工作时将会获得自由,获得主动性。这时,你做的事自然就会有品质在里面,这种品质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被称为“良质”,而且“如果你能倾听良质的指引,悄悄地遵循它,心无旁骛,就能使得自己手中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
所以,艺术不仅是绘画、音乐等,工作也可以是艺术。
工作和禅的结合
将工作和禅结合到一起,很多人已经做到了。
乔布斯:用禅的方式把产品变成艺术。希望追寻个人精神世界的领悟,另一方面又想要打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这是二元对立的,怎样打破二元对立呢?
通过禅,禅使乔布斯把两个目标融为一体,做出伟大的产品就是乔布斯的禅修方式。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他捏寿司时的眼神,跟在庙里的修行者其实没有区别。只要临在当下,用心捏好每一个寿司,就是修行。
以上两位是工作和禅结合的佼佼者。其实我们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工作做得很棒的同时,内心愉悦。

茨威格说过:“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此生的使命。”
希望我们也能够做到,用禅修的方式来工作,找到此生的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