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论(七)——障碍下的理性思考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在路灯下找钥匙”,说有一天晚上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找了很长时间钥匙也没找到,就有人问他:“为什么找不到你还在这儿找啊?”他回答:“因为别的地方都没有路灯,我只能在这个地方找。”
回头再想这个人的“愚蠢”之时,发现自己也是和他一样拥有障碍,这就是我们不断会犯的错误,我们一旦陷入到一种思维误区,长长无法跨越解决问题的怪圈。思维障碍这座城堡及时解决问题的核心,又是制造问题的牢笼。
除山中贼易 除心中贼难
传奇一生的王阳明龙场悟道,创立心学,反复告诫世人,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内心,最大的困难也来自于自身。只有对障碍有所察觉,寻找人本能下的线索,不断挖掘问题的根源,才有机会与本能相处,让本能回归平静,用理性时刻做到反省。
常言道,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仔细思考背后,如果放弃深入思考,持续反省的能力,放弃投入精力的话,那么“鸡汤”只能沦落成你的鸡汤。
原本从一个高考落榜生,一路到军校,再到消防职场,收获了援藏的甘苦,也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可以说,没有一句道理不是从实践中来,然而心中的那份困惑和对本能的对抗让我始终保持警醒。
聪明反被聪明误
认知始终是手段不是目的,人和其它动物的认知都是为了完成一个目标。比如蝙蝠使用超声波,以这种方式来感知障碍物和猎物只是一个手段,它的目的是要捕食到它的猎物。
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旦你要设定某个目标,就面临着两种障碍,其中一种就是内在于你认知的障碍——这是一个让人很尴尬的事实,因为认知本身是工具和手段,但认知本身自带障碍,当你使用这种认知方法和工具跟世界接触,发现哪儿不对劲的时候,你常常怀疑的不是你的工具和方法的问题,而会把这种问题归结于认知到的事实。
举个例子,人眼的帧数远低于鸟眼的帧数,所以看到一只飞行昆虫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觉得那种非连续性是一种客观事实,但这其实是个假象,因为在鸟眼里,昆虫的飞行是连续性的。
所以我们也因为自己的认知在提升之后,也会因为认知停留,而变成“聪明反被聪明误”。
拖延的怪圈
希腊哲学里有个“芝论”悖论,就是听起来特别有道理,从逻辑上很难破除,但在行动上却是很荒谬的事情。
芝诺悖论具体来说就是,从A出发到B必须先到达AB的中点C;到达C必须要到达AC的中点D……每个行动的依据都建立在下一个同样不可靠的东西上,你可以无限循环下去,所以,它论证到达中间的点是到达最终那个点的前提条件,而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循环下去,以至于很容易推出从A无法到达B。
但从A到B在实践上特别简单,以至于你听到“芝诺悖论”的时候会想“一定是书读多了、读糊涂了的人想出的这种理论”,其实不是。“拖延症”就跟“芝诺悖论”非常像:拖延症的特点是无穷准备,由于你缺乏一种强烈的行动愿望和行动力,所以你马上就会想到“要做成这件事情先要准备做一件什么事”。
拖延症不仅表现在对完美主义的渴望上,也表现在对恐惧本身的服从上。障碍翻越的难度就是自己不断堆高起来的。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只要认知停留片刻,我们将会始终停留在地铁站口,无法走出地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