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25岁就结婚的人,除了会被家里人催生以外,还有就是会惊异于我和先生的相处方式。真的是好一对相敬如宾的夫妻。我先生是一个跟我一样冷漠的人,冷漠到争吵的时候采用笛卡尔坐标系创建函数来解释争吵问题。这其实是一个聪明的举措:清楚明了的直至问题中心,不会有特别多”你为什么不懂我“ 之类的自问自答。跟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自然也没有什么浪漫可言,但是因为少了一些思考”下一个节日我送ta什么他才开心“的经历,因此他总是会记得我不经意的时候说的鞋子的牌子,以及我要的游戏机。跟这样的人一起生活必然宛如一滩死水一样毫无波澜,但是时不时地掀起的小小的涟漪,也会不停地回荡。
自己跟现在的先生结婚的时候,并不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要结婚。只是觉得该结婚了,到了这个年纪。所幸先生是一个冷漠,对自己未来清晰,且尊重我的人;跟他在一起也影响了我对自己的过去的选择,以及未来有了一些思考。现在看来,自己在遇到先生之前的决定,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如果按照现在的自己的意识去选择,可能自己压根就不会选择认识先生。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不认识先生,我还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吗?结婚对于我来说不光是完成了人生的一个任务,我也误打误撞的遇到了一个改变我的思维的人。
婚姻的类型,从奶奶辈的完全包办,到了妈妈辈的部分自由恋爱,到了我们这代人,婚姻的类型变得杂七杂八起来:一方面大家大部分都已经自由恋爱,但是另一方面男女两方家庭的碰撞倒是从来没有减弱。我身边的朋友不多,但是大多对于爸妈关于婚姻,甚至婚后的关系的教诲,都是乖巧的顺从的。我则得益于先生,尊重但是坚决的拒绝了我认为不合理教诲。传统的婚姻仪式很多都难以理解,甚至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有伤风化。但是并不是只存在 接受 和果断拒绝 这两种选项:有时可以选择断然拒绝,但是很多时候,在两者中间是有一个选择性接受的选项的。
作为一个25岁就结婚的人,结婚第三年静下心来看看,发现自己跟三年前的自己根本不一样,跟六年前遇见先生之前的那个自己,更是千差万别。我跟先生之间并没有我至今仍然向往但是不奢求的”少了你就不能活“的爱情,但是我们再六年的生活中培养出了共同的默契。结婚之前我是有些恐婚的,因为身边有太多(至今也不断地有),结婚以后发现生活就是一地鸡毛而逐渐变得没有以前漂亮,没有以前热爱生活的姑娘。现在的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害怕:大部分人如此,并不意味着自己也要跟大部分人一样。欲望都市的电影在结束时,把婚姻比作阿布达比女人的黑色面纱:you need to take the tradition and decorate it in your own wa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