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是1967年上映的美国青春电影,作为达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作,在当年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奖项(提名)。
电影通过一个富二代学霸毕业前夕的荒唐事件,反映出青年人步入社会前的迷茫与挣扎。与今天毕业生默默接受社会的打击和教训不同,电影借助家庭聚会、本杰明被罗宾逊太太勾引、同伊莱恩旧情复燃、东窗事发后抢婚几个事件,一点点将情节推向高潮。
影片不以情节猎奇为重,而以气氛浸染为重,霍夫曼自始至终严丝合缝的演技让人过目难忘。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开始,忧郁的眼神便贯穿了始终,眼神骗不了人,无论发生何种事情,霍夫曼的眼神就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所在。
迷茫、恐惧的积压导致了最后青春荷尔蒙的爆发,这种爆发以荒唐的抢婚大戏呈现出来,高潮即结尾,导演在处理这个事件时,依旧将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在观众看来,抢婚是一件人神共爽之事,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新一代向老一代话语权的挑战和抢夺。
不想被安排好的人生束缚,但又不知自己何去何从。
当两人像调皮的孩子挤上公共汽车,在全部乘客的好奇注视下缓缓收起笑容后,霍夫曼流露出来的依旧是那片开始的迷茫,只不过这种迷茫被爱情所冲淡,在脸上表现得含蓄了很多。
毕业了,生活中不只有爱情,爱情不能直接当一日三餐,身为一个男人,自己的未来总要从头做起了。
抛开美国当时60年代的文化背景不谈,影片沉淀到现在,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把毕业生的迷茫展现得淋漓尽致,后人难出其右,即便在今天看来情节略显缓慢。
相比于香港80年代的青春电影《失业生》(1981),两部影片展现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青年人面对未来的差异。
在此差异上,《失业生》传达得更为温情,而《毕业生》表现得更为深刻,给观众的余味也更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