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
关于读书,中国自古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粟万钟,书中自有颜如玉之句。
而国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也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是一个70后,在我们年轻时,美好的时光,大多泡在图书馆、书店里、街边儿的书摊儿上。
中国是世界上有着最悠久的阅读传统的国家,造纸术、印刷术改进了世界前进的步伐。
几十年过去了,我已年近半百,犹爱读书买书,家中藏书上万册。但是环顾四周,包括自己,手上却常攥着手机,而不是书;周围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把脸埋在手机屏幕里。
而且这种现象渐渐变成一种普遍。在路上、商场、车上、飞机上、轮船上,目之所触,皆是手机。
时常听到家长埋怨,孩子不学习,不出去玩,天天在家玩手机,而在说这话的同时,她手里却紧攥手机刷抖音。
一名印度工程师曾经写过《令人担忧,不阅读的中国人》一文,此文一出,立即红遍全网。书中他这样写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我喜欢读书,也酷爱买书、藏书。在我看来,纸质的书比电子书让人看起来耐读;每当我看电子书时,我时常认为是一种消遣,而不是文化。
我这一辈子可能都跟书有关,也已经离不开书了,生命跟书联系在一起了,长一起了。宅的性格,也让我不喜出门。
每一次买书,却喜欢一下买很多,虽然知道自己不一定能全部看完,但是就是按耐不住想买书的心。
我喜欢旅行,但是受条件限制,只能通过书本去环游时间,希望在里面能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
从小就喜欢看书藏书的我,一直梦想拥有一间书房。而且酷受中国古仪文明的我,更足希望通过自己拥有的书去往更大的世界。
在当前这个大时代的变幻面前,个人愈发感受到渺小与不安,总是希望某些地方能容纳我们无处安放的焦虑,或许是有着爱与理解的家,或许是深夜里的一盏灯,一本书。
在各个城市打工的外来游子,除了上班、出租屋,也无处可去。咖啡厅、夜店、电影院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奢侈。而平时天天刷的抖音,有时也会觉得没意思,去图书馆找本书,有时最有效地排解方式。
孤独的老人,儿孙都在外面工作,无处排遣的心,每月去图书馆看书。虽然是喜欢看书,但是却不舍得买书。
每个人,去读书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有真正了解,才会发现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平凡的个体,他们做着令自己能高兴和快乐的事,不一定是要为社会贡献,但是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遵从自己心,变已经是开心。
因为总有一本书会击中我们成长中的某一个瞬间,成为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
去读书吧,在未来大时代的变迁中,只有读书改变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