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他用5字箴言,被康熙夸为“完人”重用52年

他用5字箴言,被康熙夸为“完人”重用52年

作者: 千雨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12-06 13:43 被阅读0次

说起康熙皇帝,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千古一帝”、“功高盖世”之类的溢美之词。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康熙其实是一位性格极其复杂的皇帝;可以说,其在位61年,身边的大臣如走马灯似的轮流唱戏;因为,臣子们忽儿被皇帝治罪,忽儿又被皇帝起用,像极了后世的某场“文化大震荡”。

在治国方面,康熙讲究“以宽治天下”,这种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放纵了官场的腐败:康熙提倡“治理地方以安静为要务,不必吹毛求疵”、 “求全责备,则无人可用”……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人世间有“真正的清官”,他认为“官之清廉,只可论其大方面者”,这也导致了后期的种种吏治失察。

比如,当大学士们告诉康熙“曾任湖南巡抚的赵申乔为官清正”;他则表示,自己相信赵申乔是个清官,但身为封疆大吏,要说其干干净净,“朕未必相信”。

二是仁慈背后必有“霹雳雷霆”:帝王表面的宽仁,终究离不开狠厉决绝的治理手段。

譬如,康熙到了晚年,对于立储之事“谁说谁就该死”;有位刑部尚书提起了立储的事,结果康熙下令将其钉在石墙上哀号三日而死。

常言“伴君如伴虎”,能在康熙身边任臣子,且能得善终者,可谓是“非一般人”。

但是,在《大清相国》一书里,就有一位叫 “陈廷敬”的人,却在康熙身边为官50余年,历经28次升迁,做过专管吏治整肃的左都御史,任过户部、工部、刑部、吏部四部尚书,成为康熙的启蒙“帝师”,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其位极人臣的履历,却做到了一生尚俭持身,从善如流,被康熙盛赞“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作者王跃文,当代著名作家,著有《国画》《梅次故事》《苍黄》等作品。

其创作本书时,考堪了大量史料,比如对于陈廷敬督理钱法的篇章,作者由于自身缺乏金融及古钱币知识,故而阅读了相关的金融史料和大量杂书。

正因作者尊重史实,严格考证素材的历史出处,才会令这本书上洋洋洒洒600余页的文字有温度、肌理和质感;好比书中描写的“宝泉局铸钱”的场景,甚至连“宝泉局工匠工钱”的细节,都处理的十分独到。

历史上,陈廷敬原名陈敬,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因与同馆顺天通州的陈敬同名,得顺治帝赐名“陈廷敬”;后成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

所以作者如此评价陈廷敬:学养深厚、品行端方、才能卓越、清廉自守、颇有建树;他是一位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并在生活中切实践行儒家思想的真君子,他是当时有名的理学家,正道直行,不党不阿,老实本分做人做官,力求实现自己的功业抱负。

可以说,阅读 “陈廷敬的人生故事”,就是经历一场 “人性的洗礼”;因为,无论哪个时代,人性问题亘古不变。

一、初显风采,伯乐识良骏

顺治八年,14岁的陈敬与父亲一起应童子试,结果“父不如子”,老子落榜,儿子得了第一名;陈敬的名字由此传遍三晋,士林皆知。

转眼到了顺治十四年,20岁的陈敬应乡试,放榜之日发现,自己的名字排在第28位,头名解元却是个连名字都写不明白的人,这让陈敬对考场的歪风愤恨不已。

于是,他愤慨地对榜首“解元”说:“你也成了举人,天下就没有读书人了。”

结果,一帮憋了一肚子火的士子们借乱解气,把皇榜砸了个稀巴烂不说,还到文庙里给“孔圣人”披上财神戏服,并抬着“他”游起了大街。

这种事发生在那个时代,等同于亵渎神明,是要掉脑袋的。

事态一发不可收拾,陈敬被卷入其中,蹲进了大牢,险些还被“问死”。

危急关头,幸得顺治帝怜恤读书人,着令“将试卷重新誊抄弥封,统统重判”;又幸得钦差大臣卫向书的赏识,直夸陈敬“学问之淹博,义理之宏深,识见之高妙,实在叫人叹服”,以此判断“此后生志大才高,倘若蟾宫折桂,必为辅弼良臣”。

所以,陈敬重新被点解元,可谓是实至名归。

可以说,陈敬既得益于自己的才学出众,也得益于卫向书这个赏识英才的伯乐。

因为,经历了考场风波之后,陈敬陷入了消沉,春闱在即,家人为此急得团团转;正在一筹莫展之际,陈敬收到了卫向书的来信。

卫向书在信中“激赏陈敬的策论和风采,只道他才华超拔,抱负宏远,他日若得高中,必须辅君安国,匡世济民,倘若逞少年意气,误终生前程,实为不忠不孝”。

卫向书的信终是骂醒了梦中人,一句“不忠不孝”犹如“芒刺在背”,深深地刺疼了陈敬,令他羞愧不已。

他十分感激卫向书的鼓励,没有把自己当成“禄蠹之辈”;但也痛恨自己“邪魔附体”,令双亲为此愁肠满腹。

所谓“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这大概也是作者想告诉读者——当大雾清晨看不清远方时,至少脚下的路是清晰的;更何况还有伯乐引路,这对陈敬,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幸运的。

正因卫向东这个伯乐,使得陈敬这匹良骏才能在更广阔天地间驰骋。

虽然,陈敬再次卷入了一场更为凶险的科场贿赂案中,被人追杀如丧家之犬;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反而顶着“通缉犯”的罪名昂首挺胸地走进了考场;哪怕面对考官的再三刁难,他依旧不徐不疾地答卷。

陈敬终是用自己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征服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顺治皇帝,由此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二、人生福祸相依,是为必修之道

陈敬能在艰难中完成科考,关键在于前朝举人李祖望的相助。

这位德高望众的李老先生,可堪称是陈敬命中注定的贵人;因为,机缘巧合之下,李老先生后来还成了陈敬的岳丈大人。

一切苦难,皆为人生向前的垫脚石。

当卫向书开启皇帝亲点的会元试卷的弥封时,展示在众人面前的名字依然是陈敬;皇帝也由此大声感慨:“居然是陈敬!嗬,居然是陈敬!真是老天开眼哪!那日要不是朕想去贡院看看,岂不就误了他。”

不难看出,顺治皇帝为得此才俊甚是开心;由于同榜有两个“陈敬”,为免混淆,顺治因此赐名“陈廷敬”,

但是,由于陈廷敬卓绝的才华和持重的个性,令卫向书一方面为国家得此“栋梁之才”欣慰不已,另一方面又隐忧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古训。

而顺治皇帝对陈敬的评价也与卫向书如出一辙,早在放榜前已与身边臣子说:“陈敬如此少年老成,将来不为能臣,必为大奸。”

这句两极分化式的评价,几乎成了两代皇帝对陈敬的”防护壁垒“;从帝王治国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用人、识人的智慧,也是必然的,更是无可厚非的。

这就不难想象,陈廷敬想要得到顺治的重用,必然要经历一番”锤炼”。

换言之,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贤能的皇帝想要用能臣,自然会让其通过“掉一层皮”的试炼,不试出“忠奸善恶”,又怎能放心任用?

所以,对于人品才华过硬的陈廷敬来说,这是好事;唯有如此,他才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在淤泥中而不染”的品性,才能让皇帝辨别真伪。

虽然陈廷殿试中又拿了第一名,但卫向书想起了“苏轼兄弟的掌故”,因为兄弟俩都具“宰相之才”而成了众矢之的,结果苏轼被流放了一辈子。

所以,卫向书为了保护陈廷敬免遭“重蹈覆辙的厄运”,他向顺治谏言,让陈廷敬“中个二甲头名,赐进士出身”即可。

当然,这让不明就里的陈廷敬十分诧异,内心苦闷却又无处发泄;幸得李老先生的开导,他才慢慢释怀;毕竟,这事到后面陈廷敬终是明白了卫向书的一片苦心。

对于陈廷敬来说,有才是错,无才也是错;人生福祸相依,是为必修之道。

三、五字箴言,成就一代贤臣

遗憾的是,卫向书为了保护陈廷敬而得罪了一干权贵而被罢免了官职,因此提醒陈廷敬:“世人只道宦海沉浮难料,可您少年得志,宦海无涯,您得慢慢儿熬啊!”并让其记住一个字“等”。

当他向李老先生一诉衷肠时,又得了一个“忍”字诀——少年得志自是可喜,但隐忧亦在,须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难成大器。所谓历练,即是经事见世,乍看起来就是熬日子。世人常说任劳任怨……任劳是不怕的,要紧的是能够任怨。那就得有忍功。

对于陈廷敬来说,“等”和“忍”成了初涉官场的指路迷津。

由于顺治皇帝的遗诏,卫向书成了康熙的帝师,陈廷敬由此成了康熙伴读的翰林。

其人生的真正历练,也从康熙朝拉开了帷幕。

但一“等”一“忍”,十几年就过去了。

此时的陈廷敬已是翰林院掌院学士、教习庶吉士、礼部侍郞、《清太祖实录》总裁。与陈廷敬打交道较多共事的大臣有: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明珠,内阁中书高士奇。

明珠对陈廷敬来说,是“笑面虎”式的人物,互为提防;而高士奇对陈廷敬,可谓是处处不待见,时时给不是。

这再次印证了宦海无涯,人人弹冠相庆;陈廷敬在十几年间由此悟得了“稳”字诀。

虽然,明珠早年对陈廷敬有恩,但十几年沧桑巨变,同为官场的两人早已恩怨难分;但是,幸好有“稳”字指导,令陈廷敬远离派系朋党的纠葛,既不倒戈,也不站队;这让他可以不偏不倚地走好自己所选的那条路。

陈廷敬在经历了官场的种种乱象之后,他被逼得越来越睿智老成;但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不忘读圣贤书的初衷“心里永远装着家国天下”。

时势造英雄,但时势有时也逼人变得狠辣;宦海浮沉,容不得萌善、莽撞;否则,要为国家办的事难以办成,要实现心中的抱负也将无法实现。

所以,他由此而“变”,打破了内心“长期驻守的乌托邦城墙”,学会了睿智的迂回,尽量成全康熙的想法,不再做一块“硬邦邦的石头”,渐渐变成了一个“识时务”的“幕后操盘手”。

陈廷敬因此又悟得了个“狠”字诀。

然而,此时的康熙却称他为“相国”,并给了他八字赞言:卿为耆旧,可称全人。

但陈廷敬内心对此生出了畏惧,遂与夫人倾诉,夫人劝言:“瞧了这些年,大臣被叫作相国,就快大祸临头了。明珠是这样,索额图也是这样”。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不就是“隐”字诀吗?

终了,暮年陈廷敬借“耳聋”得以善终,荣归故里。

四、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千古一帝”康熙竟然被高士奇蒙骗了几十年,这既是其个性使然,也是官场必然之象。

可是,于读者而言,《大清相国》描写陈廷敬的一生,虽无波澜壮阔之宏大场面,但五字箴言贯穿始终,足见作者对人性之理解和洞察,有着力透纸背的功力。

而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感叹,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熙直呼在其身边肆职的臣工不下百余人,大多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命运,不争气的“永不叙用”;唯陈廷敬只受过小委屈,从未有大过错;并对陈廷敬在任几十年的恪慎清勤,始终一节,由衷地表示:“朕相信你!”

不得不说,作者的收官之“妙”,令人赞叹——一方面撕掉了两代帝王笼罩在一代贤臣身上的“防护滤镜”;另一方面又给了读者一个完美的交代。

总之,阅读此书,才能“亲临其境”,感受其中奥妙。

相关文章

  • 他,被康熙称为“完人”

    文/非是藉秋风 本文字数:1268阅读时间:大约3分钟 ⊙ 康熙称赞的是谁 在《我的梅岭路》一文中,我说过:“眼前...

  • 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为何被那么多人所推崇,因为他用实践证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果不断努...

  • 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为何被那么多人所推崇,因为他用实践证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果不断努...

  • 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满是不屑,然而皇帝却认为他是完人,李光地到底是怎

    李光地,康熙视他为挚友,雍正评价他为“一代完人”。然而文史学家全祖望却评价他:“其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暮年则居...

  • 行思|| 王鏊与陆巷古村

    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说归说,完人还是有的,被称赞为完人的就是明代大学士王鏊(ào),这个人很多人可能不知...

  • 恶劣——张连东

    能进谗言撬业务,诋毁他人得重用; 无有善意进恶语,不夸别人夸自己。 寻找同行不足处,加大渲染臭到底; 大...

  • 《康熙王朝》第二十七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康熙为了收复台湾重用姚启圣,康熙认为姚启圣是一个帅才,有勇有谋魄力十足。当然收复台湾困难重重,肯...

  • 是为他用

    他用甜蜜展现了世俗的陆离, 又用未泯的良心放我脱去。 他用懵懂横了一条愧疚的沟壑。 他用晚安和陪伴勾起...

  • 被夸

    最近总被病号夸赞: 你真有耐心 你服务态度真好 其实有时候自己也快到了崩溃的边缘(尤其面对小孩子看牙),只在心里默...

  • 被夸

    这一周集中办理我们公司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基础信息表的签字确认,每天都忙碌不堪,连喝一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好在大部分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用5字箴言,被康熙夸为“完人”重用52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ww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