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某公司专职外贸的台湾前辈JANSON给我分享了他的职场经验:在某个职位呆的超过三年以上,都应该转换一下岗位,要是公司没有转岗历练的机会,那么就要考虑换工作,对于自身能力提升都有相当的帮助。假如真要走到换工这一步,要怎么做好准备呢?
归纳起来一共有六个步骤:
1.存一年的生活费
2.搜索/收集情报
3.分析职位
4.包装自己
5.设定止损
6.离职
这些任务有个大致上的顺序进行,但有些可以同步进行。
例如:你可以一边存生活费,一边收集情报与设定止损。但最理想与保险的方式,是存好生活费和设定止损之后再离职,视个人对风险的承受程度而定,另外我们常常倾向最为保险的方式:骑驴找马,让自己进退自如、平滑过渡到新工作中。
1.存足“一年”的生活费
开始记账,了解每个月基本开销,现在智能手机记账很便利,可以直接使用某些记账软件(可以跟淘宝同步又可以拍照记录,APP应用商店有。)然后去银行开一个全新户头,不作他用,只用来存一年的生活费。多数换工作的朋友能在三个月左右成功找到新的工作。所以存一年的生活费在财务上绝对绰绰有余!建议大家存一年的原因是,足够的存款可以增加我们的安全感、减少因工作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当你的内心知道,就算换工不顺还是可以从容的度过一年,你会更勇敢,更全心全意朝着理想迈进。
世界上最珍贵且完全不可逆的资源是“时间”!用钱来买时间是最最最最最......最划算的交易。如果你还在犹豫:存一年的生活费我还能买化妆品吗?今年还能出国旅游吗?那显然你还没有认真看待你的职业发展。我想提醒你, 富人心态与穷人心态的最大差别在于:富人用金钱来换时间;穷人用时间来换金钱!
2.搜集情报
记住!最精准的行业情报来源于人,网络作为一个便捷的信息渠道,可以让你花最少的时间获得足够多的资讯。如果工程师想进入广告行业,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认识在广告领域的朋友,认识越多越好(因为广告行业也细分很多领域),可以加入相关的网络社群、从著名的广告论坛入手等等,还可以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放出讯息,说很想认识广告领域的人,请大家帮忙介绍,微博也可以好好利用(要是公司的同事也有关注你的微博就要特别注意啊)。
除了网络上,还有第二个方法,那便是线下去认识广告领域的朋友,从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这个路径入手,可以认识不少的业内人士。
遇到人怎么开口?很简单,就直接说:「我是工程师,但对广告业非常向往,觉得你们都是很有才华的一群,我想进入广告业,能否给我一些方向跟建议?」我想多数人都会乐意跟你聊上几句。如果跟对方聊得起劲,建议你进一步约对方出来喝咖啡或吃饭,你来付账或是也帮对方一个小忙作为交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互惠」是拉近人际关系的最好方法,你应该多加利用!
3.分析职位--知己知彼
认识更多相关行业的朋友,你会知道更多的行业网站和媒体,业内的信息量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别被淹没在里面,你得花点时间,把当中有用的讯息点整理成“行业与职位的地图”,找到其中转职行业与自己职位的交集,对于转职来说有直接的帮助喔。
这个地图没有标准的格式,可以以自己个人化的方法来做
通常我以提问来开始,以广告行业来说 :
他们的服务客户有对应的是那些行业?有哪些公司?
完成一个广告委托有哪些流程和环节?
个别类型的广告公司内部,有哪些职位,这些职位的需求是什么?
这些讯息都要搜集。
以便从中找到和你原本技能关联性较高的公司与职位,充分做好准备成功的机会便大大增加。
4.包装自己--突显优势
如何包装才能突显自己的优势呢?
没有岗位经验如何利用包装来扬长避短呢?
好~~~
接上面的例子:
为什么一家广告相关公司,会想要用一个没有广告经验的科技业品管人员?
广告业没有工厂,不会有「工程师」的职位空缺。在「3.分析职位」所做的功课现在可以派上用场。这位工程师虽然广告经验是零,但他可以在「自我介绍」与「面试」当中适量透露他对广告产业的热诚与了解,面试官如果发现,这小伙子虽然是外行,但对广告领域确实有所涉猎,表示很有热情,说不定可以把工程师的严谨特质带入团队,就让他试试看吧!但相对的,如果面试官问起为何想转到广告业,我们只是肤浅地回答「因为我很喜欢看电视广告,所以想来试试看」,那「谢谢再联络」恐怕就是对方的回应了!
为什么我们常强调,简历中的自我介绍就是「推销自己的广告」原因就在这里。随便下载个简历表格,流水账一般平铺直叙过往的工作经验,在跨领域转职的过程中几乎毫无胜算可言!
5.设定止损点--把控风险
止损点包含三项:「最低可接受的工资」、「最长可以忍受转换期」以及「最多可以被拒绝的次数」!
设定的方法没有限定,找到你心理上觉得能接受的极限即可。
以薪资来说,没经验换到新的领域,一定要有降薪的准备。
想要追逐长期理想又不想付出短期成本,就像我与六块肌多年的纠葛一样:想要吗?当然想,但显然「还不够想」。真正看重理想的人,薪资是零也都能接受,尤其是「1.存生活费」阶段有确实执行的人,更是没什么好怕的!
设定“最长转换期”以及“最多被拒绝次数”是其中的重点!
心理学当中有一个等待效应(Wait effect),意思是由于人们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比如当你排队的时候,如果提示等候时间,一般人会比较愿意耐心排队。红绿灯的倒数读秒,会让驾驶人的焦虑降低,乖乖等待。
跨领域转职是个未知的挑战,我们不知道会不会成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成功,当这种焦虑逐渐升高,我们内心就会启动保护机制,内心的声音会劝我们别那么辛苦,不要那么冒险,退回到舒适圈不是挺好的吗...
设定参考:假设你要跨领域做质量管理,设定6个月的过渡转换期,上限是被50家公司拒绝,反正最坏的情况也就是损失6个月,被拒绝50次,但只要有一家成功,未来的人生可能因此不同。这样想想,焦虑感绝对可以大幅降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