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一首哀婉凄美的田园牧歌,以一个朦胧的句子结束,令读者无限遐想。
在世外桃源般的茶峒中,碧溪岨的白塔下,一位名叫翠翠的秀气姑娘,伴着黄狗,日日夜夜的地盼着那个在月下唱歌,使她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
那么傩送,究竟会不会回来呢?依我看,是不会的。首先从傩送的角度看,亲情与爱情之间,令他痛苦万分。他认为哥哥大老的死与翠翠一家有关,以致当他面对老船夫时,其神情也是冷淡。大老的死,对于他来说是心结,解不开。这个心结使他面对翠翠时,也无法如当初般自然。他的斗气下行,依我看,也是一种逃避。他既不想接受那种碾坊,又无法坦然面对翠翠,只好离开,把对翠翠的爱恋留在心中,却独留翠翠一人等待。
再从翠翠的角度来说,翠翠从来都没有对爱情表现出主动性,一直都是老船公在中间牵线搭桥。当面对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时,还是如此躲避的态度,傩送不知道翠翠的心意,因此他选择离开。
再者,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以悲剧收尾。作品中屡次提到祖父觉得翠翠与他母亲十分相像,不仅是在性格上,更在于对待爱情上。“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通的命运”。这是作者在暗示翠翠会重演母亲的爱情悲剧。
若结局是美好的,那《边城》也只是单纯的描绘了湘西地区淳朴的风土人情,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只是一首田园牧歌。但是若以悲剧收场,更给予了作品的悲剧美,增加作品的厚度与魅力,才能表达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把握命运,一代又一代继承悲凉的人生命运的深深慨叹,与现实的黑暗做反衬。这悲剧结尾也对应了作者的写作初心
"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或始终就一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 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评说,以及说谎造谣的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
从文先生曾经如此说道:“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若我们看不到其中的悲痛与坏处,只看到其中的朴实好处就太肤浅了,这正是作者不愿看到的。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是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网友评论